《海州文旅之声》| 第八十二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2023海州白虎山庙会暨“一带一路”美食嘉年华来了。庙会上,除了逛吃、逛玩、逛买……还有什么?“携手锦绣征程 祥盈千年古城”2023海州白虎山庙会展演季!——白虎山庙会还是一个海州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的大舞台。
展演活动地点分别位于:鼓楼广场、幸福南路、朐阳门城楼。
在鼓楼广场将举办“开幕式文艺演出”“戏说古今 曲苑人生”“悦动绚丽人生”广场舞展演、“乐享新时代 唱享新海州”歌舞演出、“传民族之脉 扬地方戏曲”“古韵畅享 经典传承”戏曲专场、“群文璀璨 百姓乐章”歌舞演出、“高山流水遇知音”淮海戏专场等十余项文化活动。
在幸福南路临洪门至海州古城门路段两侧,集中展示16个非遗项目,包括葫芦画、葫芦压花技艺、烙画、剪纸、面塑、海州面塑、桃木雕刻、传统布饰品制作技艺、刻瓷、洪门酒酿造技艺、樱桃酒酿造技艺、流苏糯米花茶制作技艺、海州辣黄酒工艺、古法香牌制作技艺、根雕、中医蜂针疗法等。
5月25日-27日,在朐阳门城楼上,每天上午10:00-11:00和下午4:00-5:00,将各组织一场汉服展示活动,一共举办6场。
白虎山庙会记录着海州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是许多老海州人期望每年寻找的记忆印迹和心灵寄托。
——宋继奎
每年四月八去海州白虎山“赶会”,这恐怕是上了年纪的人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盛事。提起来,有一种悠悠的沧桑感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怀旧情愫。岁月流逝,童年的记忆中总是把最美好的事情定格,眼前浮现出一幅既朦胧,又似乎清晰的“四月八海州白虎山庙会”的画面。
五十多年前,新浦与海州之间只有一条土路,路两侧挨着农田、荒冢、水塘、杂树。期盼的四月八到了,跟着父母坐上了新浦西艞外的马车——一种马拉的、两个大木轮中间安有包厢的客车,相当于今天的“的士”,一路上马蹄声“得得”,马脖子下的铜铃声“叮叮”,车后边扬起阵阵尘土。小孩子心急,不停地问到了吗?父母总是说,看到北门就到了。说着说着,一座巍峨的青灰色大砖砌成的古城门,果然闯入眼帘,啊!这就是北门,一颗心快乐得激动起来。
进入北门,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再经市桥、十字街,直至白虎山下,一眼望去,人山人海。最令我振奋的是嘈杂的人声,那是一部无休止的、不断变换旋律的交响乐:此起彼伏的、操着不同方言的叫卖声,玩“大把戏”的激烈高昂的铜号声,唱小戏的悠扬悦耳的唱腔和乐器伴奏声,唱大鼓高亢粗放的吼叫并夹杂着的锣鼓声,唱工锣鼓如雨点般的击鼓声伴和着有节奏的小锣声……
逛庙会,小孩子最感兴趣的不是各式农具和日用品,而是琳琅满目、充满乡土气的玩具。尤其令我心仪的是“鬼脸子”——那是在纸糊的成形纸坯上彩绘成的各种图案,主要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关公、张飞、李逵等戏剧人物脸谱面具。买一两个戴在脸上,觉得十分神气!忘不了还要买上银光闪闪带鞘的宝剑和缀着红缨络、中间画上彩色图案、四周刷上银灰漆的长杆枪和大刀,以及各式彩绘的“短兵器”。刀枪在手,相互比划,十分逗笑。而年纪小一点的孩子,便拉着大人的手,嚷着要买那些黑陶烧成、点上色彩的蛤蟆形或公鸡形的“泥响”“吹叽子”,带孔能吹奏的“小鸣哇”、最能打动孩子们好奇心的是一种叫做“小鬼推车”的玩具——将一根细长的竹杆,插进一个木制的船形小车的后槽洞里,小车上站一个纸做的“小鬼”,推动小木车,“小鬼”便能双手“打镲子”,脚底下的小鼓同时也能嘭嘭敲响。大一点的孩子满足了,家长们少不了还要给年纪更小的孩子买几样木制彩绘的“花棒子”、竹节做成的玩具蛇、憨态可掬的泥娃娃。还有拨浪鼓、小皮鼓、小镲子等敲击玩具。
回到家,院前屋后找个空场,孩子们便戴上“鬼脸子”,拿上长枪、大刀、宝剑等长短“兵器”,学着京剧人物的把式,在小鼓小锣的敲击声中“杀”将起来……回忆往事,恍如隔世般的童趣便涌上心头。啊!四月八,真是孩子们的盛大节日。
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我们便邀几个同学结伴步行去赶会。对玩具似乎不再感兴趣,最有意思的是去“看庙”。记得那时候的海州大寺,庙里香火缭绕,诵经声声。刚进山门,迎面便是怒目圆睁的哼哈二将,往里去是天王殿、弥勒佛、护法神韦驮、四大金刚,再往里是大雄宝殿。佛像高大而庄严,瞻仰佛像,感到自己多么渺小,不由得产生敬畏之心。再到不远处的城隍庙,香火自然比不上大寺,但见神龛上端坐着城隍老爷和城隍奶奶,且有判官站立一旁,倒也十分威严。北门城楼上有一座禹王庙,庙里有一尊“十八只手、二十四个头”的怪异神像,最使我们感到奇妙。小孩子只知道好玩,并不去深究他是哪一路神仙。我们从状元桥上走过,桥下边一侧有一块石碑,镌刻“泮池”二字,旁边的大人们会说“中状元了!”当时颇不解其意,只知道新奇、有趣。
看庙之后,便去看耍把戏的、耍猴子的、变魔术的、玩杂技的。特别爱看耍猴子,从人缝中挤到前面蹲下,只见猴子被一个敲锣的人用链子套住颈项牵了过来。人们围成一个场子,不断吆喝助兴。只听鞭子在空中一响,又见耍猴人丢下几粒花生米,那猴子在“恩威并重”之下,便顺着不紧不慢的锣声,去一旁的柜子里取出一件特制的像京剧中的红色官袍一样的衣服穿在身上,又戴上插着两只雉羽的头盔,活脱脱一个美猴王跳将出来。那猴子绕场一周或两周,便有人端着一个盘子,口中说道:“嗨!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看个热闹。养家糊口,多有得罪啰!”转上一两圈,凑得钱也差不多了。这时锣声又起,下一轮的表演便接着进行。看够了猴子表演,一旁还有拉大洋片的、玩“出古驴”的、卖酸梅汤的。拉“大洋片”的主持人击打着乐器,自奏自唱,观者虽不多,却十分有趣。
看看日过晌午,我们花几角钱买点凉粉、油馒、烤牌、枣糕之类,或买一小碗泡在红糖水里的大枣子充饥,渴了买一杯“荷兰水”解渴,或到离山涧不远的菜地里偷拔几个萝卜,冲着山涧沟里的水洗净一下,便大嚼起来。大约到下午四五点钟,赶会的人们渐渐散去。我们也玩够了,大家跑跑跳跳,尽兴而归。
回想起儿时的四月八会,一股夹杂着古海州泥土气息的浓郁乡情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那山,那水,那人;那城廓,那庙宇,那农舍,是我童年记忆中的一道道风景线。海州的四月八会,有她独特的魅力,有她历史的、人文的注脚。其中,林林总总的乡土民俗文化,一代又一代地撩动着人们的心绪,在不知不觉中传承着一种历史的遗韵。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