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九十二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古流传下来的诸多特色鲜明的婚育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婚育风俗不断地进步和演化,但仪式感始终是不变的追求,为的就是营造出极致的喜庆与祝福。
崔月明
过去,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较少,认为同类相生、果必同因,所以,表示求子愿望都是模仿巫术的特征和功能。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谐音“早生贵子”;用多籽植物如石榴、葫芦,寓意“多生贵子”等等。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带有喜庆色彩的祝福,其内在的求子本意已被冲淡。
婚礼中的求子习俗就是这种情况,在聘娶婚礼的全部过程中,每一件器物,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求子的愿望:如布置新房,窗户、橱柜上都要贴上用红纸剪成的榴开百子、太子荷叶等吉祥图案;喜帐子的两边各挂两串“果子带”,果子带就是将莲子、桂圆、松子等用带子串起,以谐音取祈子之意,莲子谐“连生贵子”,桂圆谐“贵员”,松子谐“送子”;套喜被揣喜枕,在被子的四角、枕头的两端各装两颗枣子、两颗栗子、两颗桂圆和两颗花生,意为“早立子,花着生”,喜话道:“八个栗,八个枣,八个小小满床跑”。喜床布置好,催妆的晚上要选四个男童“压床”,压床的男童若把被褥尿湿了,预示新娘当年就可生贵子。
陪嫁物品中有两样东西不可少:围裙和马桶。围裙又叫“子孙裙”,裙、群谐音,寓意可生一大群孩子;马桶群谐音,寓意可生一大群孩子;马桶又叫“子孙桶”,桶里放十双筷子意为快生子。出嫁时,新娘的盖头四个角各系两枚铜钱,叫做“子孙钱”;新娘下轿要踩着装粮食的口袋入洞房,“传袋”谐音“传代”,寓意子孙万代;还有“新娘跨马鞍,一气养十三”“新娘跨火盆,来年生小人”“马桶一响,当年就养”“新郎新娘吃米糖,一年一个状元郎”“戳得快养得快,一年一个小元帅”等等,都表现了在婚礼的各个环节中,人们对新郎新娘最殷切的希望和最美好的祝福。
在传统的节日活动中,有一些习俗也表达了求子的愿望。如立春日,省亲的妇女要从娘家返回,乘青舆、着青衣、张青伞,正好在立春那个时辰跨入家门,俗传这样将“春”带回家了,很快就可以生子;正月十五给媳妇送灯,意为照得媳妇早早生;二月二带闺女,希望途经野外,能受到蛟龙的感应,生一个真龙天子;清明祭祖,要悬小红灯,祭后拿回家,取添丁(灯)的吉利彩头;中秋之夜求子妇女拜月神;除夕在屋里多贴一些带有“胖小子”的年画,象征子嗣绵绵。
还有一些是因为妇女多年不生孩子,而纯粹举行的求子仪式,如口彩、晒被、拴押等。口彩,就是婆婆通过算卦讨一吉日,煮两个外熟里生的“溏心鸡蛋”,端给儿媳吃,在吃的时候婆婆有意问这鸡蛋生不生,儿媳连声说“生、生”,一语双关,好像中了口彩,目的就达到了。
纳凉,曾是人们在夏季夜晚消暑的一个主要方式,即便是现在有了更多选择,一些年纪较大的人,还是会回忆起多年前丰富多彩的纳凉生活,那些人、那些事,那一切的经历,承载的是化不开的浓浓乡愁。
赵宝萍
离开故乡已近30年,期间每年都会回去,探望父母和亲友。我家所在的院子,就在和民主路平行的一条小巷里。每次回家,总爱流连在儿时成长的地方,用目光抚摸小巷里每一块油润的石板,每一座墙皮斑驳如地图的小院。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小院,早已拆迁变成民主路附属的停车场,长长的小巷虽然还残留了一部分,我已看不清故乡模糊的脸庞。但小巷的一个转角,房檐下的一小块石雕,总能开启我童年的一段段往事的回忆。
夏至后,天气开始炎热模式,那时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房间里热得待不住,所有人避暑的方式,就是在家门口附近的路边或空地纳凉。太阳刚落山,小巷里的人家,就开始洒扫门前的青石板,整条巷子里,竹床、草席、竹躺椅等等一字排开,静静等待还在家中吃饭或洗漱的主人们。最先出来的是半大的孩子们,一个个胸前背后扑了一圈圈痱子粉,仰着喜气洋洋的笑脸,纳凉是他们最喜爱的夏日活动,路边全是熟悉的面孔,热闹得像个集市。大人们一般按性别聚集到一起,妇人们是家长里短,各种熟人八卦等百聊不厌的话题。男人们则沉默居多,摇着蒲扇,烟头火星闪闪烁烁,再随意聊几句淡淡的闲话。男孩子们东奔西跑,大呼小叫,天黑了,在路灯下弹玻璃珠、拍纸牌,或是玩捉迷藏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女孩子们安静地聚在一起玩翻花绳、抓沙包、讲故事,和我在一起玩的那群闺蜜,就此结下了一辈子的友谊。
年岁渐长,我开始发现夏夜纳凉形式的丰富多彩,邻近几个院子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有会拉胡琴的邻居,和文艺宣传队结识的朋友们吹拉弹唱,热闹的像个小型晚会。最受大家欢迎的是隔壁家院的一个老裁缝,长着一把山羊胡子,非常有喜感。他手艺出众,我们这些邻居的衣服都出自他的手。他每次出现都是酒后微醺的状态,兜中永远装有一个扁扁的小酒瓶。老裁缝一出场,所有的人立即将他围在中间,热烈要求唱首歌。老裁缝基本上来者不拒,张嘴便唱,淮海戏小调、各族民歌,都唱得悠扬婉转、情真意切,在那个只能听到样板戏的年代,这些宛如天籁之音的歌曲,让年轻的听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还有一个人在我的纳凉记忆中印象深刻,是被我视为故事篓子的王老爷子,他白发苍苍却身体康健,头脑清晰,八十多岁了,居然还能自己挑水,让人惊叹不已。邻居都随他家里人称他老太爷,他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不常回家,只留他一人在家留守。他从不出门,只坐在自家小院里纳凉,我的几个堂姐是他的近邻,有一次偶然发现他有满肚子的故事,在我们的恳求下,老太爷同意给我们几个堂姐妹讲故事。他为我们打开一个从未听闻过的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世界,从远古的盘古、伏羲、女娲、神农、燧人、黄帝到各种自然神,还有神化了的历史英雄人物都纷至沓来。当时年纪较小,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成年后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老太爷的文学历史知识功底深厚,非一般人能及。
故乡的记忆,像一册泛黄的折页,每打开一页,满纸云烟,万千乡愁,或浓或淡的记忆,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皆是情。纵使岁月如流水无痕,但纯真美好的童年记忆,依然历久弥新。我从民间纳凉的长辈们身上,汲取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开始了对自然、社会最初的认识和启蒙。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