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九十六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洋桥巷”这个地名,现在还记得的人已经不多了,或者听说过这个名字,却从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这个在海州,更精确地说在原新浦地区,有着类似天津天桥地位的繁华街区逐渐湮没于历史,恰恰说明了海州发展的迅捷脚步在不断跨越地域的困囿。
马鉴尧
南极北路的开通拓宽,洋桥巷便消失了。这段位于市民路与民主路、原新浦区医院门前的巷子,是过去新浦老大街(现在的民主路)上的三大巷子之一,新浦街的天桥市场洋桥巷。那时新浦河流众多,前河因在后河(即沈圩)南面,称前河。前河东通龙尾河,穿过现在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身底,向西连着盐河。那时苏南的货物,由运河抵龙尾河,再由龙尾河进入前河。青岛大连来的货,由海上经临洪口至盐河,再到前河,所以前河是进出市镇的通道。洋桥西侧的前河底,就是海属地区粮食集散地,两岸码头、粮号鳞次栉比。
洋桥巷因洋桥而得名,当时洋桥横跨在前河上,现今的市化路就是以前的前河。晚清赣榆士绅许鼎霖所开设的海丰面粉公司、赣丰机器饼油公司在前河南面,而粮食码头在前河北岸。那时前河上只有艞,也就是可以活动的木板,船来时木板抽出去,船走了再搭上,这艞只能走行人和独轮车。许鼎霖考虑到原料及货物运输需要,拆掉前河上的木艞,建起拱形钢木结构桥,别于木艞,十分洋气,大家称洋桥,边上的巷子也就叫洋桥巷了。
在洋桥巷前河岸边,商号众多,市井往返穿梭,沈云沛的甡[shēn]茂永布庄就在巷头。洋桥西侧石阶码头,木船上卸着麻包,口含木签的脚夫在粮袋的重压下喊着号子,与粮栈算盘的拨打声交响着。前河北岸巷子两边,就是一个大市场,摆摊设点的、购物闲逛的、算卦遛鸟的、杂耍卖艺的、行乞偷盗的,繁杂热闹,人来人往。
每逢过年这儿更热闹了,到处都是人。蒸糕的那儿冒着热气,炉旁的小桌子上插着各色三角旗,花花绿绿;卖花棒的吹着竹哨子,晃着拨浪鼓,身旁架着彩绘的木刀木枪,上面还挂着鬼脸子(面具);算卦先生头戴瓜皮帽,一张草纸夹在帽前,那紫晶圆眼镜后面一双小眼,看着求签的老妇人,不知在说着什么;摇糖球的唱着糖球谣,竹板敲击着挂在胸前的木盘子,鲜红透亮的串串糖球插在草棒上,令人垂涎欲滴。
河南来的拉洋片那儿围着不少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有站的有坐的。那拉洋片的一身黑棉衣,拉着鼓踏着镲,拽着洋片的绳子,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画面的内容。随着鼓镲的敲击声,木箱上的两个小木偶,身披战袍头挑雉翎,不停地旋转着。
“鼓鼓荡”那儿人不是很多,主要是一帮小青年。看那摊主吹吸着鼓鼓荡,一种金属的敲击声,悦耳动听。看的人多买的人少,那时的鼓鼓荡记得好像是五分钱一个,鸡蛋在当时也就两分一个,算起来可是不便宜。
鼓鼓荡现在看不到了,它是玻璃制品,形状像似长颈烧瓶,大肚子长脖子,底做得很薄,吹吸起来瓶底抖动,发出类似金属的清脆声,吹吸时要把握好气力,气大了瓶底鼓坏了,气小了又不响。很多人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并不想大方的出手买,毕竟是五分钱哪,一上嘴吹坏了,五分钱就没啦。
栓子他哥太喜欢鼓鼓荡了,那好听的玻璃敲击声,令他着迷,站在摊前好半天了。看那摊主吹那小的,又吹那长的,每个的声音都不一样,有蓝玻璃的,有透明的,摊主熟练地表演着。栓子他哥等不及了,说:“我也要一个,就要那中号的。”摊主接过钱,拿出一个中号的,试吹了下,很好听。栓子他哥接过鼓鼓荡,看了看,学着摊主的样子,双手捏住玻璃把,嘴对着管口小心地试吹了一下,哇!吹响了,摊主看了很高兴。栓子他哥又吸了一下,很得意地朝摊主望了一眼,当他再吹第二口时,气力没有把握住,鼓鼓荡破了。
大家都傻了眼,不一会都笑了。
名噪一时的洋桥巷是怎么发展起来,又是如何衰落成为只存于老海州人记忆中的地名的?在地方史专家韩世泳所著《新浦史话》中,对“洋桥巷的兴衰”有这样的记载——
“洋桥巷”,在新浦曾是一个叫得很响的地名,至今还广为人用。然而,现在无论是从新浦街巷名牌上,还是从地名录中,都找不到“洋桥巷”三个字。
“洋桥巷”在哪?就是现在新浦区人民医院门前那段南至解放中路、北至民主中路的南极北路。这一小段南极路过去为什么叫“洋桥巷”?这是与新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新浦这个地方,处于运盐河和蔷薇河的下游。清末民初期间,还紧靠临洪口,为海河运输要地。特别是市区中有一条汊河,沟通了龙尾河与西盐河,成了不可多得的市内运输河道。因它北边还有一条河,当地人便称其为“前河”。当初,新浦的河道直通大海,海潮也直进前河,几十吨的货船畅通无阻。沿河北岸满布简易码头,往来船只川流不息。海河运输发展,带动了新浦的商贸流通,市井繁荣。到了清光绪初年,在前河北不远地带,就形成了一条基本与前河平行的街市。这条街虽只有几米宽、头二百米长,但比起原来那些村庄小路,就大得多了。加之路两旁一家挨一家地盖起了门面房,做生意,每天也都要热闹一阵子。因此,人们通称它为“新浦大街”(即现在民主路天池牌楼至市民路段)。
随着“大街”的发展,新浦日渐兴盛,商贸区域很快拓展到了前河以南。两岸商贸往来,全靠在河面上一座座木艞,很不方便。于是商界出资将王巷对面的一座艞改建了木桥。大大方便了两岸交流。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 年),赣榆人、实业家许鼎霖来新浦兴办了一家海丰面粉公司,选址在前河南岸(即现在中央百货西侧一带)。海丰面粉公司所用小麦,大部分是用船运到新浦后河底上岸,经前河桥转运进厂,原有木桥明显不适应需用,海丰面粉公司便又出资改造这座桥。改造后的桥为拱型、木结构,桥面有丈把宽,两边设有铁护拦,既坚固,又气派,很有“洋”味,老百姓便管它叫“洋桥”。很快洋桥两头形成了一段小街市,也因洋桥而得名“洋桥巷”。洋桥巷占有紧靠老大街商贸中心和顺应新浦发展拓展商贸区域需要的地利天时,沿街生意十分火红,民国初年竟成为新浦最繁华地段。由于一些倒爷经常出没于此,倒换“洋钱”(即银元),此巷又被戏称为“洋钱巷”。
后来,由于海域东移,前河逐渐淤塞。1938年“洋桥”又被日军飞机炸毁,洋桥巷便失去了昔日辉煌。新浦解放后,这段路就被统一命名为南极北路。“洋桥巷”的名字,便只留在一些老人的记忆和口传之中了。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