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零五期

2023-06-29 20:17:01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的礼仪,最早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海州人十分看重宴请待客礼仪,把它视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有些礼仪一直沿用到今天,也有一些礼仪由于现代人观念的改变,或者因过于繁琐、不适应当下的快节奏生活而被简化弃用,但这一整套的宴客礼仪体系,代表了海州人的传统思想,偶作尝试也可以得其所乐。


据《海州民俗志》介绍,过去海州人通常在请客前一两天就要发出邀请书,俗叫“请柬”“请帖”,向客人送请帖又叫“下请帖”或“下帖子”。请帖是一张长方形红纸,有的是用“土金”印就的专用帖。写请帖有严格的格式,除以常规称呼写好上下款外,不同的事项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前一天下帖请第二天喝闲酒的,正文写“翌午敝宅(或x路x号)煮茗候教”或“芹酌候光”或“粗酌候叙”“候玉”等等,“教”“光”“叙”“玉”字要“抬头”另起一行;前几天下请帖的,则要写明具体日期时间;春季二三月的请帖多写“剪韭候光”;五月可写“蒲觞候光”;八月写“桂卮候光”;九月写“菊”,十月写“畅”,十一月写“德”,十二月写“梅”,正月写“春”。如果是儿女嫁娶及其宅喜庆,请帖写“喜卮候光夙驾”,过生日写“剪面候光夙驾”等等,“光”字“抬头”,下边空出两格写“夙”,再把“驾”字抬头。此外,上款要顶齐上格,即与正文最高格齐,下款要写至纸脚,不留“空白”,只写一个“拜”字即可,“拜”字的最后一笔要拖到底。请帖通用红纸,如果下请帖的人家中曾有丧事,三年孝服期未满,名如其人,孝子不能着红,名字也不能写在红纸上,则要在红色请帖上贴一张蓝色纸条,把孝子的名字写在蓝色纸条上。被邀人见了请帖,就知道邀请人有孝服未满;被邀请人接到请帖后若不回字,就说明一定按时出席;如果不能赴宴,则要用红纸写一张回帖,回帖除上下款外,正文写“辞谢”二字,夹在原请帖中一并退回。

请客喝酒一般安排在中午,极少数在晚上,更没有在早晨的。

“请客望客到”,请客的主人一定要到大门之外迎候客人,客人到来时,主人要站在大门的右侧热情抱拳当胸作揖寒暄接待,并双手平举指向门内,邀请客人进门,一直指引至客房。客人进门时要主动脱帽,表示对主人的尊敬,直至进了客房之后才能戴上,或者把帽子挂在帽架或放在帽盒上。脱帽主要是指礼帽及夏季的草帽,戴其他帽子或没戴帽的人,进门时向主人点头、鞠躬致意即可。客人进入厅房后,要向先到的客人作揖或鞠躬致意,序坐时要让年大辈长的坐正面或左侧,年小辈低的坐右侧偏位;假如年纪虽小辈分最长,仍要坐上席,当地讲究“班辈不让人”、长辈人“年纪不大骨头重”。

海州民谚说:“主不饮,客不食”“主不喝,客不饮”。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宴桌,同席就宴者中要有主人或有一人代表主人,吃饭时,先举杯,举筷邀请客人饮食,大家才能一起跟上喝酒、吃菜。每人只能吃盘中自己一侧的菜,不能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取菜。狗肉不能入席,俗语有“狗肉不上台盘”“狗肉朋友不长久”之说。山楂俗叫“山里红”,不能作为水果入席,因为山楂形为“小红球”且味酸。不能把松花蛋或螃蟹放在客人面前,否则就是不礼貌。

上鱼时,要鱼头朝外,摆在客人面前,表示客人为尊。“社会版”的分鱼礼让饱含幽默与智慧:大筷一挥,把鱼眼剔出来,呈送给主客,叫“高看一眼”;把鱼骨头剔出来,赠给另一位贵客,叫“中流砥柱”。然后,他分配鱼嘴巴,叫做“唇齿相依”;分配鱼尾巴,叫做“委以重任”;分配鱼翅膀,叫做“展翅高飞”;分配鱼肚子,叫做“推心置腹”。格外细心的人还能一筷子找准鱼的肛门,分给座中不怎么得意的一位,谓之“定有后福”。

宴席上为客人斟酒,或有专人司酒,站候在宴外不入座,专门执壶,或由席中末位为客人斟酒。斟酒人态度要庄重严谨,谦恭大方,不能嬉笑,以防发生涎涕之误。斟酒时要起身表示“敬酒”,要严格按座次顺序进行,先斟给首席,换手执壶斟给次席,再换手分别斟给三四席,对小面上的客人可以就近挨次斟酒,不大讲究换手分档。斟酒时不能用临客人一侧的手执壶,防止遮住客人看杯的视线;要一手执壶,一手护壶,表示双手向客人敬酒,不能把壶嘴冲着客人,要冲着斟酒人自己,起码也要偏着客人的正面;全桌一轮酒斟完放下酒壶时,壶嘴要对着斟酒人自己,禁忌壶嘴冲着其他人。就是平时一个人在自家独酌,也要把酒壶嘴对着自己,不能向着其他任何方向,防止有意无意地冲撞别人。

敬酒时最少要敬“双杯”,即便主家酒量很小,每次斟几滴,象征性地也要斟二次酒,意为“好事成双”。敬单杯如同一条腿走路,是犯忌讳的。

亲友之间对酌,均忌喝冷酒,必须喝“温酒”。如果酒在杯中因拉呱(即聊天)耽误而冷了,要把寒酒倒回壶中另换热的。喝酒时要把酒装在专用的酒壶里加温后斟饮。过去民间家家都有一两把酒壶,酒壶的质地可分锡和陶瓷两种,造型有公鸡型(又叫高脖子)和母鸡形(又叫抱窝鸡)两种;功用上也分两类,一类叫烫壶,壶内装酒后在热水里把酒烫热,另一类叫炖壶或燎壶,壶内装酒后在火上直接燎热。人们很注意燎酒的火质,不用炭火和木火,说是火力太硬;不用稻草、麦秸之类的软草,说是火力太软;多用高粱秸和芝麻秸,尤其喜欢用高粱穗脱粒后的枝秆燎酒。

先吃完饭的人,不能离席,要把筷子放在碗上,等全桌人吃完一起离席,不过这个做法在渔民中是禁忌;主人见客人先吃完饭在等候,可以谦恭地说“请宽坐”,同桌人也齐声说“请宽坐”,此人才可离席,离席前要双手捧筷向全桌没吃完饭的人致意说:“对不起,诸位慢吃。”没吃完饭的人会回答:“我们偏食了”或者“偏你了”,此人这时才能放下筷子离席,否则就是失礼。席中陪客吃饭的主人,一定等全桌的客人吃完才能放下碗筷,叫“奉陪到底”。要是主人先于客人吃完饭放下碗筷,就有讥讽、催食和吝啬之嫌,客人就不能再吃下去了,这叫“在家里怠嗔人”,就是挤兑人、得罪人。

海州人常说:“为客三升米”。有客自远方来,哪怕不请自到,正赶上吃饭时,尽管饭菜已做好,上了桌,还应重新加菜做饭,而且还应多做,明知吃不了,女主人也会边忙边客气地说:“不要紧,添双筷子的事,反正自家人也要吃!”足以证实当地人好客之举,待客之道。(本文节选自高文清主编《连云港饮食文化》)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