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零七期

2023-07-03 18:17:01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古流传下来的诸多特色鲜明的结婚风俗,每一道流程都有许多讲究,然而不管大同小异也好,别具一格也罢,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新人的祝愿,对于未来幸福的期待。


细说海州民俗


瞧 亲

崔月明  

过去,海州民间在婚礼后第四天或第六天,新娘的父亲和兄弟要到新郎家登门会亲,俗称“瞧亲”。

瞧亲要带上新娘在家穿的一身衣服和葫芦、萱草、鱼及豆腐等四样礼物。父亲把衣服交给女儿,意为让女儿放心,不要担心冷暖,只管好好侍奉公婆。葫芦是一种吉祥植物,它的藤蔓繁茂,果实累累,果子里的籽又多,意为后代绵延、子孙众多。“蔓”和“万”谐音,所以,葫芦又有“千秋万代”的象征意义。萱草,姿容俏丽,气味幽香,看上去能使人忘忧解愁,又叫“忘忧草”,海州民间传说妇女佩带萱草有助于生男孩。鱼作为结婚馈赠的礼品,现在民间还十分流行,“鱼”和“余”谐音,象征金钱、富贵年年有余。瞧亲送鱼也含有新娘到了婆家“如鱼得水”之意,以示爱情幸福,生活美满。“豆腐”谐音“陡富”,寓意亲家生活富裕、富贵安康。

瞧亲是亲家第一次上门,新郎全家要按上宾设席款待。亲家是本庄的,要迎出门外;如果是外庄的,必须到村口迎接。亲家如赶不上回去,当天可以不摆宴席,只吃个便饭,叫做“未开桌子”;如能赶上回家,是不得在新郎家留宿的。海州民间有条规矩:瞧亲的不带亲,带亲的不瞧亲。如果新娘的兄弟多,一般是有带亲的,有瞧亲的。多数人家新娘的兄弟参加带亲,瞧亲的只有父亲一人。

招待瞧亲的宴席是非常讲究的,新郎的近亲或陪客的亲戚,身份不管如何高贵,今天首席一定要让新娘的父亲坐,以表示尊敬。瞧亲的宴席,一般都把媒人请来,就此“谢媒”,也称“酬媒”。俗话说“媒八嘴”,媒人在做媒的过程中要吃八顿饭,这便是最后一“嘴”。“新娘进了房,媒人扔出墙”,以后喜主就不再欠媒人的情了。

宴席的第一道菜新娘要亲自下厨,就是油煎娘家送来的豆腐。新娘一手拿刀,一手托着豆腐,划成一块块一寸见方的薄块放置锅里,全面奶奶跟在边上连声说着喜话:“豆腐煎得黄,来年生个状元郎”等等。最后上饭必须吃面条,也要新娘亲自做。头锅面给公婆和父亲,祝他们健康长寿;二锅面给来宾,愿大家常来常往;接着端给新郎,表示情深意长;最后一碗是新娘自己吃,象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招待新亲的宴席,最忌上藕,民间认为藕不实心,“心眼”多,会亲吃藕会“惹祸殃”,使亲家不和或小两口不诚实。

瞧亲之后,娘家的伯伯、叔叔、姑、姨都要轮流带新娘回家过一天。海州民间有“头一个月不空房”的俗规,早上把新娘带走,天黑之前要送回,俗称“跑短趟”。趟数跑得越多,说明娘家家族兴旺,新娘就越有光彩。





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磨,过去是一种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想要吃点精细加工的粮食,一定离不了它。如今,磨几乎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推磨和拐磨这种劳动技能,也已经很少有人掌握。但老一辈的海州人依然对它有着清晰的记忆,并非割舍不下,而多半是寄于旧物的忆苦思甜。


 拐 磨 

韩世泳  

在过去,拐磨、推磨是海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因为那时市面上只卖原粮,根本不像现在这样加工好的面粉、稖须子、贡面之类的各种粮食制品随时可有卖的。而且,那时街上除了几家推面磨的外,没有专搞粮食加工的。老百姓从街上买回小麦、稖子、大麦、穬麦、豌豆之类原粮后,都靠自己动手用石磨来加工。

民间加工粮食的石磨有两种,一种是推磨,一种是拐磨。推磨比较大,一个人或两个人抱着根磨棍往前推,一边朝磨眼里放粮食,比较吃力。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推磨的,不少人抱着磨棍推不了几圈头就晕了。相比之下,拐磨的磨就比较小,操作起来省劲多了。

拐磨有多种拐法,外地有一个人拐的,海州一带都是两个人拐的。两个人拐也有不同拐法,一种是把磨担子吊起来,一种是用一根俗称拐磨棍、上头带个小叉子的木棍,把磨担子撑起来拐的。海州人多用后一种拐法。

拐磨的结构也不复杂:磨上有个木架子,木架上的横木稍宽些,一头稍长,且有一圆孔;另备有一个拐磨担子,前端安一根20公分左右的小圆木棍,俗称磨担嘴子。磨担后面的横木为把手;再就是一根与磨上木架等高的“丫”形的拐磨撑子。拐磨时,将磨担嘴子插到磨上木架一头的圆孔中,把拐磨担子的把手往拐磨撑头上小叉上一放就行了。这样后面人两手握住把手,顺逆时针方向一推一拉,磨就轻巧地转起来。前边的人左手握着磨担头部,顺势带点劲,和后边人一道让磨拐得更快、更有规律,同时,右手不时用铜勺将粮食往磨眼里加。被磨细的面粉或糊子,便不断从两片磨页间流淌下来。拐磨人还可以边拐磨边说一搭话的,一点也不寂寞。

60年前,海州地区老百姓吃的粮食,全部要到街上那些私人粮店去买。而且,绝大部分平民百姓是家无隔宿粮,每天都是苦两钱现到街上去买升把甚至一两合小麦、大麦、穬麦、稖子、豌豆之类,回家现上磨磨成面子或糊子,做饭吃。那时候,拐磨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既是难以摆脱的劳累,更是天天寄以希望的忙碌,有粮食上拐磨,就意味着有饭吃,不管是干是稀,肚里总能进点东西了。

拐磨,在过去对于海州人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渐渐融入于百姓生活其他方面。常见的是大人带着孩子做“拐磨拐”游戏:大人往小板凳上一坐,把孩子抱到自己小腿上坐着,两手握住孩子的小手,像拐磨似地一推一拉,边数说“拐磨拐,请老奶,老奶没蹲家,请个小秃丫,秃丫没落坐,坐在锅台上,掉到锅底里,一烧烧个小秃尾”。说到此时,将孩子稍快地推拉几下,逗得孩子咯咯咯地笑。

海州盛产一种叫紫茉莉的花,开花时小喇叭花总是一对一对的,姹紫嫣红,十分好看。小女孩特别喜爱他,或摘下一对小喇叭花,把花蒂轻轻一切一拽,拉出一截主花蕊的花柱,把他夹到两个耳朵上,当花耳坠子;或摘其姻紫红色花朵,揉出汁水,染红指甲玩。就是这样一种花,因为每天上、下午开花的时间,正是各家拐磨时间,因此,海州人都叫它“拐磨花”。

可见,海州人对于拐磨的情感有多深厚。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粮油供应,有米有面,拐磨的事渐渐干少了、不干了。拐磨及推磨渐渐地一盘一盘地被扳掉了。如今,青少年的头脑里根本没有“拐磨”这个概念,和磨稍有接触的中年人,对他的印象怕也淡薄了,唯有七、八十岁的人,心中还一直装着他。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