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一十四期

2023-07-12 17:00:00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古流传下来的诸多特色鲜明的结婚风俗,每一道流程都有许多讲究,然而不管大同小异也好,别具一格也罢,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新人的祝愿,对于未来幸福的期待。


 细说海州民俗


 入 洞 房

崔月明 

海州民间婚礼,新人拜堂后要入洞房。进入洞房后由一位“全面奶奶”手拿燃着的红纸捻,将新郎新娘全身从上到下照一遍,新房各处及所有物件也须一一照到,这叫“观房”。

观房时要说喜话,如:“门帘高挂起,八仙来道喜。上头逢黄道,拜堂遇吉时。一步跨进房,新房喜洋洋……恭喜新郎,恭喜新娘,子孙成群,富贵满堂。”此时,新郎要用陪嫁来的两双红筷子,把新娘的盖头挑下放在米斗上,旧时,好多新郎新娘至此才第一次见面。

观房后,新郎新娘双双立于床前,首先涌入新房的是孩童,他们的任务不是看新娘,而是摸马桶。摸马桶是婚俗中的一个重要程序,许多孩童竞相奔向马桶,抢着摸里面的糖果,这是喜庆吉祥之事,有的喜主家还专门事先去邀集儿童来摸马桶。俗规允许孩童们在摸马桶时,把马桶的盖子和装在柄里的一把红漆筷子偷藏起来,以此能和新娘换得更多的喜果子,因为晚上必须要用这两样东西。摸马桶时要说喜话:“小金桶,圆又圆,三道金箍往上传。上面蹲的新贵人,怀里揣个小状元。”

有的小孩不会说喜话,又急着抢果子,只要说:“马桶一响,当年就养”,便可以动手了。一个小孩开口动了手,其余的孩子就可以跟着一起抢,争抢越激烈,主家越高兴。

观房后,房内一切“百无禁忌”,看新娘的人才能进入。进新娘房要说喜话才可以进,有的人嘴拙,说出下面四句即可:“一步跨进来,荷花遍地开。要看新贵人,都跟我进来。”后面的人就呼啦一下涌进新房。


 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海州人把元宵叫“元宝”,把包元宵用的糯米粉叫做“元宝面子”。大年初一早,家家吃“元宝”,这是海州地区的风俗。当然,现在大家早就实现了“‘元宝’自由”,不需限于年节,随时都能煮上一碗。近些年,家中包“元宝”的“元宝面子”都是在超市买的,省事得很。但是,每当端起满碗“元宝”时,许多老海州人就会不由想起过去踹碓加工“元宝面子”的情景。



  踹   碓 

韩世泳

以前,海属一带老百姓做饭用的粮食,全靠自己加工。民间加工粮食的工具有磨、碾、碓等,加工大麦、小麦、稖子(即玉米)、芦秫(即高粱米),还有豆类等,一般用磨或碾,只有过年时加工“元宝面子”才用碓。

碓,总体由碓身和碓臼两部分组成。碓臼是用很结实的石头做的,做碓臼的石头外形像个石磙子,高60来公分、直径50公分左右,上面中间凿有一个锥形窠臼,上口直径30公分左右、深40公分上下。碓身是木头的,是用一个直径30公分左右粗、长2米上下、顶部带两个树杈的整树段子做的。碓身前端下边安有稍长于碓臼窠臼深度、俗称“碓嘴子”的圆木棍,碓嘴子的顶端包着一个带棱子、俗称“碓牙子”的铁箍子,碓身后部两岔之前横穿一根结实、耐磨,俗称“碓担子”的木棍,“碓担子”两头分别担在两块石头上,使整个碓身子前后一样高,碓担子后边两个长40公分左右的分岔,是踹碓时搭脚用力踩的“脚踏子”。踹碓时,人们用力踩脚踏子,碓身前部就翘起,一松劲,碓身落下,碓嘴便凭借碓身下落的重力,砸向碓臼里的粮食,一下一下地把粮食捣碎,或捣成粉状。因此,踹碓又叫“捣碓”。

踹碓,一般得3个人:两个人在后边用力踩,一个人在碓头,不时用小木棍抄翻碓臼中的粮食。有的人家人手少,就一个人在前边,一个人在后边踹。一个人踹碓很吃力,人们就用根绳子一头扣在碓头上,一头抓在手中,踹碓时脚踩、手拉同步用力,就省劲多了。有时实在没人,一个人也能将就着踹,只是人要前后两头忙,更劳累罢了。不过,这种情况要是出现在忙年踹“元宝面子”期间,肯定会有人上来助一脚之力的。

踹碓,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踩一抬,让碓身一起一落就行了,其实,这一踩一抬中很有讲究。记得小时初次帮大人踹碓时没经验,用力踩下去,一看碓头翘起来就抬脚,心想让碓身快点落下,哪知碓身猛一落,脚踏子就撞到了脚,捣得脚踝、膝盖生疼。后来,在大人指点下,慢慢才掌握了踹时使劲踩,抬时顺其势、莫抬脚的窍门。当然,使劲踩也不能猛使劲,使劲过猛,碓身跳得厉害,落时会错位,弄得不好还会殃及碓头边的人。如果是两个人在后边踹更要动作协调,使劲均匀,让碓身平稳而又有节奏地起落,以便碓前的人适时抄动碓臼中的粮食。

过去,民间的碓不像磨那么多,除了以蒸米糕为生的人家外,很少有人家支碓。因此,一到腊月忙年时,碓就吃香了。但是,海州民间历来有个好风气,忙年时大家到附近有碓人家去踹“元宝面子”,有的都隔了一两条街,只要跟碓主人打声招呼就行,主家从不留难。踹碓人多时,大家就按先来后到排号挨着踹,自觉排队,都是老邻老居的,都相互关照着,有时上家快踹完了,下家还没到,有人就会登门提醒一下,从没有插号的说法。有碓人家这段时间是昼夜人来人往,轮到晚上的就自带马灯,挑灯夜战。此时,城里城外,随时随地都可听到的那“哐堂!哐堂!”碓起碓落、不紧不慢的踹碓声,似乎在告诉人们:年快到了。

踹糯米面子,一般都要提前五六天去挂号。因为在踹之前糯米要淘,要酥。过去糯米里常会有沙,要用水瓢一次一次把细沙淘尽,放到清水中浸一浸,而后捞到筐里爽干水,让其酥透,到用手指一捻即碎,而又不粘手时才能上碓踹。踹时也很费事,要一臼一臼地踹,一箩一箩地箩。整个踹完、箩完一遍叫踹好头和子,一般都要踹三和子才能结束。踹好的糯米面子很潮,回家还得放到簸篮中晾着,待完全晾干后才能收藏备用,否则,会发热变质,既发黄又不粘。

到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俗称“小钢磨”的加工机,加工粮食又省事又快,但是加工出来的糯米面子远不如碓踹出来的细且有绒头。因此,一到年底,踹碓加工糯米面子依然盛行。前些年,市场上出现了用新方法加工出来的小包装糯米面子,吃起来跟碓踹出来的一样,人们也就不再自找麻烦地去踹碓了。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