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一十八期

2023-07-19 17:44:02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在海州锦屏山北麓,白鸽涧下,有一座水库,这就是园林水库。水库周边果树满山、芳草茵茵,山峰云雾缭绕,时隐时现,风景秀丽宜人,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还是著名的园林寺遗址所在地。园林寺,曾是海州最宏伟的寺庙之一,与大慈禅寺、洪门寺并称为“海州三大寺”。1958年因大兴水利,建园林水库时被彻底毁坏。明代诗人、知名乡贤乙瑄曾作诗,记述了与好友林廷玉宴游园林寺时的情景。


 带您跟着诗词走海州


和林都谏邀饮园林寺韵

乙 瑄

昔年邀我谒名山,佳景重重不等闲。

塔耸半空开佛刹,水流绕涧到禅关。

松峦杳霭晴空外,竹树参差夕照间。

多少云游方外士,于焉驻锡不思还。



 佳景重重不等闲

——乙瑄《和林都谏邀饮园林寺韵》赏读

张 勇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的首联追忆好友相邀宴饮园林寺之事。诗人乙瑄,字崇壁,海州人。明代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进士,改授庶吉士,转吏部文选司主事,升礼部郎中,再擢山西左参议。为人刚方正直,益励清操。据《隆庆海州志》卷之七记载,乙瑄巡边徼大同等处,贪官污吏闻风畏慑,其威德信孚西陲。百姓感念其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刚到六十岁便告老还乡,回到海州。归乡时囊箧中只有图书数卷。林都谏,就是林廷玉,当时正因涉唐寅考场舞弊案被贬谪到了海州做了个小小的通判。作为好友,林廷玉得知乙瑄告老还乡,便以诗相邀宴游园林寺。诗的首句从追忆写起,“昔年”,点明受邀时间。“谒名山”,则是宴饮园林寺的机缘。名山,指的就是朐山,也就是现在的锦屏山。第二句则是游览之地留给诗人的整体印象。“重重”,是说佳景之多,“不等闲”则是强调佳景之特,非同一般。这一联是起笔,也是总括。

诗的中间两联,便紧承“佳景重重不等闲”一句具体写园林寺的“佳景”。写景时,诗人以自己的观察为序,随着观察视角的变化,描写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

颔联侧重写佛寺的远景,这是诗人在来园林寺的路上所见到的景象。顺着诗人的视线,远远地就可看到:佛塔巍巍,高耸半空,绿树掩映中露出了佛刹的所在;溪水潺潺,绕涧而流,一直流到佛寺门前。“塔耸半空”,是因松峦茂密,将佛寺掩映其中,与下一联中“松峦杳霭”相呼应。随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到低,静寂而幽深的园林寺尽收眼底。“水流绕涧”,如同向导,伴着潺潺的涧水将诗人引到了园林寺中。

颈联侧重写佛寺的环境,这当是诗人进入园林寺后所见到的景象。站在寺中,顺着诗人的视线向外望去,寺外晴空万里,松峦幽深;夕阳西下,竹树参差。诗人用“松峦杳霭”“竹树参差”与上联相映照,为园林寺营造了一种幽深渺茫、绿树掩映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上句写“晴空”,下句写“夕照”,则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为宴饮留下了时间和空间。

诗的尾联抒发对园林寺的留恋之情,诗人借“云游方外士”的感受来赞美园林寺的佳景引人入胜。“驻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驻止为驻锡。“不思还”,更是将对此佳景之迷恋写到了极处,以至于驻止这里再也不想走了。

这是一首依韵而作的唱和诗,但全诗叙述流畅,自然生动。诗人极力描绘园林寺非同寻常的重重佳景,既抒发了对好友林廷玉友情的珍视,也为家乡谱写出一曲优美的赞歌。


 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河会被称作“母亲河”,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条河,河中奔涌着的,是他对于家乡的所有眷恋和记忆。



蔷薇河上的洋桥

谢 辉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南北走向宽阔的河流,叫蔷薇河,它是我们的母亲河。上世纪20年代初期,有一座壮丽的铁路桥横跨在碧波荡漾的蔷薇河上。铁桥,俗称“洋桥”,位于连云港市海州西入口海连西路北侧。它是当时连接陇海铁路西线的咽喉要道,是蔷薇河海州段河面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

第一次和洋桥亲密接触,是上世纪80年代初。18岁的花样年华,作为一名河工队员,参加了蔷薇河海州段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跨过280米长、5.8米宽的洋桥去工地是最近的路程。在往返工地的这三个月,洋桥成了我朝夕相处的“战友”,这短暂的时光让我对洋桥有了概念上的认识:一座让我们走、缩短距离的桥,不仅连接起河的两岸,还沟通了现在和未来,也让我体会到洋桥带给一个时代的进步。我在乡政府机关工作时期,通过了成人中考,进入梦寐以求的徐州农校学习。三年的校园生涯中,每当乘坐的列车行驶到洋桥,就像看到久别重逢的“老友”,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家乡的变化如同滚动的车轮一样,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崭新的面貌迈入新的时代。在近三十年的岁月里,我沿着河堤马道走过洋桥,一直走过了我的童年和青春,走进了我的中年,陪伴我度过人生金色的年华。我一直觉得生在这片土地上很幸运,虽然生活平淡,却有风景,远山近水、蓝天白云、林荫绿地……都是城市人见不到的好风景,也是海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座深沉而又幽静的百年洋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城市和谐共处,使得海州蓬勃发展。朐阳门、钟鼓楼、古牌坊、二营巷、临洪门这些老海州人心中的标志性古建筑一座座修复如初,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延伸中国人永不停歇的速度与梦想,在蔷薇河海州段先后架起了7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和公路桥。近年来,按照中国铁路大提速的要求,在洋桥的南北两侧,新建两座铁路桥,形成了两翼齐飞、交相辉映的格局。这座见证中国铁路百年巨变的洋桥,穿越一个又一个时代,终于完成历史使命,但在我心里,岁月斑驳的洋桥,以一种永恒的付出,传承着时代的文明和进步。一座有民族风骨精神的洋桥,像一部史诗,镌刻着海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兴衰变迁,抒写了海州百年华章。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铁路人未雨绸缪、高瞻远瞩,时速200-350公里的连徐高铁、连盐高铁等高速铁路专用桥梁穿越蔷薇河。一个崭新的铁路货运、客运分离、加速发展的新格局和高铁新时代一路高歌,向我们走来!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