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二十一期

2023-07-22 20:00:00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农历六月初六,海州民间称为“六月六”,是一个老百姓比较重视的传统节日。和端午节的情趣一样,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细说海州民俗


  六 月 六

崔月明 


 “六月六”,古时称“天贶节”,“贶”有赠、赐之意,“天贶”即“天赐”,上天赐予的意思。传说这一天阳光非常特殊,晒书不蛀,晒物不腐,是龙宫里晒衣、亮宝的日子。为了沾龙王的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被褥、冬衣拿出来,放到院子里晾晒。大户人家平时秘不示人的一些珍宝,如裘皮、绸缎、人参、鹿茸等等,也都拿出来晒一晒,叫做“晒宝”或“亮宝”。据说,这样可以借助龙王的灵气,使家道更旺。

海州有句民谚:“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四十天不干。”是说如果这一天有雨,就会连续阴雨不晴,也就是进了梅雨季节。海州一带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初进入梅雨季节。梅雨期在四十天左右,由于空气湿度大,日照少,衣物之类极易霉烂、生虫,晒一晒收藏起来,防止霉变、虫蛀是很科学的,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

过去,“六月六”海州民间的祭祀活动很多,天刚亮,每户人家的男主人就会带着家里大一点的男孩,拎着一只公鸡和一些纸马、纸钱及三柱香,到自家的田边祭秧苗。先在东边的田埂上,用些松软的土把香插好、点燃,并把纸钱烧掉,父子跪成一排,一起磕三个头,祈求社神保佑今年无灾无害,庄稼丰收。然后叫男孩把纸马插到田边,淋上鸡血,寓意儿子很快学会农事,家中人畜两旺。公鸡要带回家,煮好以后供奉在祖宗堂前。

这一天,家家都不下田干活,祭秧苗之后,庄上的男人都要到本庄的土地庙前集合,参加集体祭祀活动。祭祀仪式由庄头主持,当场杀几头猪,先取三个猪头,用沸水稍稍烫一下,盛入三个木盘,放到庙前的供台上,大家一起跪叩三个头,祈求社神保佑人寿年丰。然后,把肉按户分切,每户一份,抽签领取,回家之后煮熟,与鸡肉一起祭供祖宗。

有耕牛的人家,这天要好好地慰劳耕牛,用艾叶水给牛洗身,牛栏里也要打扫干净。正午时,饭菜全部做好之后,要牵着牛绕桌子转一圈,然后将每样菜都夹一点,配上鸡蛋汤等喂给牛吃,让它开开荤。接着,家庭主妇端上一盆用大米、玉米、小米、荞麦和大豆做成的“五谷香”,让牛饱餐一顿,以酬耕作之劳。喂牛的时候,家中的小孩都要围在边上,由大一点的男孩给牛角上系一根红带,大人唱起牛歌,赞颂牛的功劳,教育孩子爱护耕牛。

“六月六”,海州民间还有储水、吃倭瓜饺子和带姑娘吃炒面的习俗。传说是当年海州老百姓痛恨倭寇,倭瓜又是由日本传来,寓意将其千刀万剐吃进肚里。这天,一般人家都把缸、盆和坛坛罐罐倒满水,放在阳光下晒,据说用六月六储存的水,能治皮肤瘙痒。现在,六月六的习俗大多湮没了,流传至今的只有吃炒面了。

农历六月六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的日子。六月六又称六月节、分龙节、晒宝节、晒经节、姑姑节、天贶节、姑娘节、吃新节、祝生节、洗澡节。

古海州人过六月六的民俗十分质朴。当许多年轻人忘记甚至不懂这一古老节日时,老年人过了端午节,就会不断提醒后生,不要忘了“六月六,吃炒面”。海州人为何要在这一天吃炒面?据白发老翁讲,是纪念大禹生日,不忘他的治水功德。

鲧大约是4000千年前父系氏族社会的一个部落首领,他生活在一个洪水滔天的时代。上古某一时期,洪水泛滥,尧命派鲧治水,鲧沿用过去加高堤坝堵截的老办法,结果河床越淤越高,九年后堤坝水决,淹死黎民无数。在这时期,尧让位于舜,舜就在东海羽山把鲧杀了,叫鲧的儿子禹接替父亲的治水工程。禹采取疏导的措施,并且“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东夷五州水患,大片滩涂被改造成良田,百姓安居乐业。古海州人民不忘大禹造福一方的功绩,于北齐武成六年(公元575年),在中云台山东端的雩[yú] (禹)门下的山坡上建云门寺(禹王庙),正殿雕塑禹王像,民间尊大禹为天神、雨王、圣君。每年六月六,海赣沭灌及鲁南、苏南群众纷至沓来拜佛进香。若遇旱涝灾害,官绅百姓纷纷到“雩门”和“禹王庙”举行祭祀活动,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海属地区群众六月六,早上吃炒面,中午吃单饼(俗称小薄脆)相沿成俗。据说炒面、单饼是大禹治水大军日常饭食。云门寺僧人斋饭多为这两种食品,庙会期间僧人也以此招待香客。这种食俗至今仍然传承着,每到六月六,海赣沭灌地区家家炒新麦、磨炒面,炒面香味弥漫四乡八镇上空。




南宋洪迈撰写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其内容多为神怪故事和异闻杂录。其中《夷坚志补》卷一二中记有海州著名道士何蓑衣的身世以及有关他的许多奇异传说和诗文,说“……凡病者拜谒乞疗,何即与蓑衣草一茎,令煎服,无不愈。有不与者,其疾必不起。”还补了一句:“窃取则不验。”意思是何蓑衣给人看病,只要给一根蓑衣草回去煎服,就能痊愈;偷来的蓑衣草却没有这种灵验的疗效。这当然只是传说,但被说得这么神奇,蓑衣草究竟是什么草呢?中草药专家吴舟在《蓑衣草》一文中作了分析。



 蓑 衣 草

吴 舟

蓑衣草又叫蓑草,一般有两种,即龙须草和莎草(这个“莎”是“草头”加一个“沙”字),更倾向于后者。其一,“莎”和“蓑”读音相同;其二,莎草叶条形,有光泽,也可用于做蓑衣;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影印明万历本《列仙全传》图中标题为“莎衣道人”。

莎草,固然不可能一株去沉疴,但莎草在中药史上的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的根茎药用历史悠久,气芳香,故中药名称为“香附”。李时珍《本草纲目》高度评价它是“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现代中医临床证实,香附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之功。莎草的全草在云台山民中也广为应用:以鲜草洗净、捣烂外敷,治痈肿疮毒;全草20克,水煎服,或煮水外洗,治皮肤瘙痒。

现代植物学依据莎草的茎为三棱形、无节,秆中实等典型特征,在分类学上设立了莎草科莎草属,且家庭成员也十分繁茂。仅莎草属植物江苏就有16种,连云港除分布有该科属的代表种莎草外,还产其他6种——球形莎草、碎米莎草、小碎米莎草、褐穗莎草、异型莎草,还有一种在省内仅分布于连云港河边沙地的长尖莎草。这些莎草类植物,体姿轻盈,纤枝秀叶,高雅清秀,会给人清新爽快之感,实乃案头清供之佳品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