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二十五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赠别是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交通不便,每有出行,动辄经年累月,再加上社会的动荡,离别易相见难,有时甚至可能是永诀,惜别便自然而然地为人们所看重,久而久之,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作诗相赠也就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表达离情别意的必需。《送海州卢录事》就是唐代诗人耿湋为即将赴任海州录事的卢姓友人而写的一首酬唱赠别诗。
送海州卢录事
耿 湋
之官逢计吏,风土问如何。
海口朝阳近,青州春气多。
郊原鹏影到,楼阁蜃云和。
损益关从事,期听劳者歌。
——耿湋《送海州卢录事》赏读
张 勇
从全诗来看,这首诗既没有对友人的虚美谀颂之辞,也没去渲染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而是从友人的视角去设想赴任时的情境,同时又以亲历者身份叮咛建议,为友人出谋划策。
诗一开始,紧扣送友人卢录事前往海州赴任写起。“逢计吏”、问“风土”,诗人设身处地,想友人所想,上任伊始,首先要向“计吏”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地理环境。“计吏”,就是州郡掌簿籍并负责上计的官员,他们既掌管着州郡的簿籍(官府的文书),又要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上传下达,最懂“风土”。那么,海州的“风土”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中间两联即写海州的“风土”景象。这两联既是诗人的想象之词,也是海州现实风物的真实写照。“海口朝阳近,青州春气多。”“海口”,是指通海的地方。“青州”即海州。《江南通志》卷六讲得很明白:“海州,宋泰始中,侨立青、冀二州于此,置北海郡。南齐亦立青州。梁立南北二青州。东魏改为海州。”这里的“海口”“青州”指的都是海州这个地方,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连云港。“朝阳近”“春气多”,既写自然气候,也写民风民俗。在这里,人们沐浴着朝阳,感受着春天和暖的气息,可谓其乐融融,该是多么令人惬意呀。再看,“郊原鹏影到,楼阁蜃云和。”蜃云,就是蜃气,指海市蜃楼。《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像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这两句是说,广阔无垠的原野之上,大鹏展翅飞翔;蜃气升空,映射着亭台楼阁,气象万千。诗人将一个境界辽阔、奇幻无穷的海州镜像展现在人们面前。
有这样的民风,有这样的环境,作为一个官员,又该如何去治理政事呢?在诗的最后诗人再次叮嘱着友人:“损益关从事,期听劳者歌。”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这里指诗人的友人卢录事。“劳者歌”,从事劳作的人唱的歌。这两句是说,治理的好坏、功过关乎你卢录事的升降,要想建功立业,做出成绩,还是要多多倾听劳动者心声,多多关心底层民众的疾苦。这是对友人卢录事的叮嘱,更反映了诗人对下层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明人徐献忠在《唐诗品》中这样评论耿湋的诗:“诗不深琢削,而格调自胜,不加绘饰,而词旨自华。”的确,我们可以看到,整首诗的语言质朴清淡,不矫揉,不造作,不加绘饰,诗人处处为友人着想,句句设身处地,充分显示出诗人和友人心意相通,友谊深厚。语言表面的质朴清淡与语意内涵的情感的深厚真挚结合起来,就给人以语淡而味醇、言浅而衷深的艺术效果。这一特点在大历十才子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送别常是惜别,相聚多为欢聚。过去有一种欢聚叫做“纳凉”,对于现代的年轻人而言,它的意义已经仅限于一个词汇,而在老一辈人的心里,“纳凉”曾经是他们的一种生活节奏,是夏日里值得期待的休闲时光。
潘友国
纳凉,在我的家乡板浦还有一种说法:乘凉。
老家有一株百年皂角树,枝叶茂盛,冠如华盖,阴凉数亩,历经沧桑。据民间传说,皂角树是《镜花缘》作者李汝珍亲手所植,每当深秋时节,满树的皂角迎风摇曳,情趣盎然。夏日炎炎,酷暑难耐,皂角树下,便成了纳凉避暑最好的去处。那个时代,物资匮乏,不仅没有空调,就连电风扇也极为罕见。
纳凉是夏日晚上的重头戏。老家的夏夜是最美的,皓月当空,月色如水, 满地清辉。街坊邻居吃过晚饭,洗过澡,冲过晾,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各自拿个凳子、搬个躺椅,或者带上席子,来到皂角树下纳凉。皂角树下顿时热闹起来,人们喝着云雾茶,嗑着瓜子,摇着蒲扇,逍遥自在,悠悠时光缓慢流淌。
那时纳凉的主要工具:蒲扇。蒲扇是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蒲扇散发着丝丝蒲叶香味。
那时纳凉,蚊子出奇多。每每有蚊子侵扰,大人们便点燃蒲棒驱赶蚊子。蒲棒通红的,约有半尺长,毛茸茸的,像一支蜡烛。蒲棒是从河塘里采摘来的,经过两三个烈日暴晒,便可使用。点燃的蒲棒冒出青烟,丝丝缕缕,或明或暗的夹带着清香,在月色里四处飘散,蚊子便躲开了。
皂角树下,有人吹笛,有人拉二胡,有妇女张家长李家短,拉着家常,“故事篓子”季万祥则喜欢讲故事。那时,我很小,长得还没有桌子高。白天喜欢和小伙伴在皂角树下“滚铁环”“捣拐”“四人不动”“跳皮筋”……晚上,就在皂角树下听故事。
听故事是一种享受。儿时听故事,喜怒哀乐,色彩鲜明,坏人遭到报应,我脸上乐开了花,好人遭遇不公,我则泪流满面……季万祥故事讲得那可是字正腔圆,有声有色,声情并茂,非常本土化,话语、手势都有地方特色。
记得听得最多、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的关于卞赓卞状元的一段民间轶事:相传,清朝时我的家乡出过一个叫卞赓的武状元,金榜题名荣归故里时,离老家十里处外,便下马抱拳作揖,并谦逊地高呼:谢谢乡亲们提携,我卞赓才能有今日……所以,小时候,特别期盼着夏日早日到来。一到盛夏,就可以纳凉,就可以听季万祥讲故事了。
皂角树下,还有一口“汝珍井”,纳凉的人们将西瓜放入网线袋,沉到井内,渴了,取井内西瓜,用刀剖开,只听咔嚓一声,红瓤黑子,一口下肚,凉爽惬意无比,暑气全消。纳凉真是一件雅事,既避暑,又听故事,真是长了见识。
如今生活富裕了,再也没有人纳凉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风扇,尤其有了空调以后,人们吃罢晚饭就打着饱嗝,回家看电视去了。
真是怀念童年那美好的纳凉时光。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