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二十六期

2023-08-03 17:57:36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在许多老海州人的心中,“海师”不啻于一处“圣地”。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多年前已合并成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遍览她的百年历史,“风雨沧桑、桃李四方”是最真实的写照。


 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海师,孕育了我的师心

冰梦吴卫

 1989年,我从一个中学生变成了师范生。

    走进海州师范大门,参加第一次全校学生会,我也第一次见到校长宋健明。高挑消瘦的他不苟言笑,印象中似乎一年四季他手里总拿着一把纸扇,操着近似普通话却夹杂着浓重的赣榆口音,沉稳而又精神健硕,大有羽扇纶巾的雅士风范,是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母校海州师范是江苏省那个年代的百年名校。当时的校长室是民国式的二层小楼,仿佛百年历史就神藏在这小楼中,所有现代的建筑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但我记忆里的海师几乎就定格在那个小楼里,除此以外记忆犹新的就是那犹如五线谱一样的操场跑道。

师范一年级我进入学生会,所以经常出入那民国小楼,也就时常路过宋校长的办公室。

    二年级时,我的一篇散文在台湾获奖,隔一周一首现代诗又在北京获奖。宋校长把我叫到了校长室,又是倒茶又是呵呵大笑,连连说:不错不错,海师一件大喜事。那时突然觉得他不是校长,而是我自己家里的长者。

    北京的颁奖晚会,宋校长安排学校主任陪同我去领奖。教学楼的黑板上贴着红纸,是以校长室名义张贴的喜报:我校某某同学散文诗获奖,近期赴京领奖。出发那天,宋校长把我送到车站,从上车到车开启,一直到车跑离得很远很远,我始终看见宋校长的目光在看着我。岁月荏苒,他那和善慈爱的目光至今还记在心底。

    除了文学我也爱好体育,海师体育运动会跨栏和标枪我得了冠军,因而也成了省中师运动会的必然选手。备战运动会训练一直到临近春节,别的同学们都回家了,我们依然留校训练。有一天所有运动员正在高强度训练时,天突然降下大雪,我们仅仅穿着单薄短装在雪地里近乎玩命地拉练。宋校长悄悄来看望我们,在教学楼一个角落默默注视着我们训练场景,后来走到运动场动情地说了一句:“孩子们,辛苦了!”

    中午,教练告诉我们,今天午饭是宋校长安排的。那是我读师范吃的最丰盛的午餐,也是大年的午夜饭,至今记忆犹新。

    1990年北京亚运会,圣火传到了连云港,火种被保存在百年名校海师的校长室。那时的亚运会火炬没有现在奥运火炬那么先进,我们学生会几个人轮流看护,不断添加煤油确保圣火不熄灭。晚上八点,北京亚运会圣火在海州环城传递。

    宋校长安排我是第一棒主火炬手。当天晚上,警车在前面开道,周围站满同学和市民,宋校长把亚运火炬交到我手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加油,孩子,你都行的!”

    “你都行的!”这句话成为我的座右铭。

    毕业第二和第三年我的散文集和长篇小说分别在香港讯通出版社和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消息传到海师母校,宋校长电话我:把你的书稿送母校校史馆吧。我赶紧带上书稿去母校。那次见面后不久宋校长就退休了,我记忆中那幢民国小楼出人意料被拆除了。

   再过几年海州师范被连云港师范合并,百年海师成为一个记忆,也成了数以万计的海师人刻骨铭心的回忆。

    母校海州师范是我不忘初心,一直从师的孕育地,海师告诉我如何师表八荒,怎样敬业乐群。工作三十年,校训牢记心中。

   如今每次路过原海州师范门口,我的心似乎都停留在记忆里师范三年生活中。有一位老者永远站在那儿看着我一路向前。

我陪伴岁月逐渐老去,心藏着海师的记忆却更加清晰。



我们来回顾一下海州师范学校这所百年名校的历史轨迹。

1914年7月,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的前身——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在灌云县城板浦陶公祠开办;海州官立中学堂(前身为1802年海州石室书院,今天的海州高级中学)改组建为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

1928年2月,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兼办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易名为“江苏大学区立东海中学”,9月,改名为“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东海中学支部也在此时建立。

1929年8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东海中学”,1930年7月,改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后,初中部继续保留,高中普通科停止招生“乡村师范科”单独成立灌云乡村师范学校,与其附属小学一起脱离本部。

1937年11月,日军频繁轰炸海州,学校被迫停办,师生临时解散,图书、仪器,校具委派事务员保管,印信、契约、文卷移置江苏省立盐城中学,后移至盐城乡间。

1939年5月,日军为在连云港登陆,对海州进行多次战术性轰炸和报复性轰炸,东海师范学校被炸毁。此后日伪继续办学至日本战败。

1946年2月,“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挂牌,招收师范和初中各两个班。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即将打响,国民政府通知校生学校南迁镇江,350名师生随国民党西撤军队到达徐州万慈小学;102人走南路辗转流落到镇江。11月7日,海州、新浦宣告解放,学校开始复校工作。11月30日,徐州解放,滞留徐州的师生陆续返回,留在本地的教师被动员回校。学校开始整理学籍,调整班级。1949年2月,学校初中部和师范部同时开办上课,并正式定名为“山东省东海师范学校”。

1953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并决定成立徐州专署,将原山东省代管的新海连市及赣榆、东海重新划回江苏。学校随地方领属关系变更改名“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7月2日,新海连市政府决定,东海师范初中部与师范部分离,初中部所有班级划出,单独立校,成立新海连市初级中学(即今天的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由市政府领导。

1959年6月6日,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更名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

199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和连云港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学校搬入新校区。

2011年,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采取分校区、半紧密型合作模式,建办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2014年10月,学校举办百年校庆活动。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