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三十期

2023-08-10 16:28:46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民间音乐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代代相传、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融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海州民间有哪些音乐形式呢?



  海州民间音乐 

孙海平


海州民间音乐活动源于劳动号子,其内容、风格、形式均与某种生产劳动的特征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海州广为流传的有“盐工号子”“搬运号子”“打夯号子”“采石号子”“菜农戽水号子”“耕地吆牛擂擂”“打场吆牛擂擂”等。这些号子大都曲调简短,节奏简明,豪放朴实,一领众和,周而复始,是人民群众在劳作和自娱中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明代以后,源于江淮一带的清淮小曲沿运盐河传到海州,清末形成曲牌齐全、曲目丰富、在海州一带流传甚广的海州宫调牌子曲,又称“小调”“小唱”。

民国年间海州宫调牌子曲分宫调和套曲两个系统。宫调系统为单支,多以抒情为主,海州五大宫调中的《软平》《叠落》《南调》《波扬》及《满江红》等均属此类。套曲系统为两个以上曲牌(或片断)组成的曲牌连缀体,除开头和结尾的曲牌外,中间部分所有曲牌都称“穿心”。套曲多用以演唱故事,按其组成的曲牌数目,可称“双曲”“三合”“四喜”“五瓣梅”“六喜”“七番”“八段锦”“九连环”“小十段”“十五把调”“十八魁”(又称“九腔十八调”)等。

演唱海州宫调牌子曲的自称“玩友”,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多为官宦子弟、富商、文人,以后身份渐杂,仕农工商无不藉此演唱自娱。海州宫调牌子曲演唱,伴奏乐器很简单,有条件的以二胡(正、反弓2把)、琵琶、月琴、三弦、笙、箫、笛伴奏,没条件的以敲小碟、碰酒盅、敲锄杠、拍手以作伴奏。小调唱词亦随时代不同不断更新,解放初期,盛行用小调曲牌填唱新词,如《老蒋叹五更》《周法乾杀妻》《劝郎参加八路军》等。新中国成立后,海州文艺爱好者常以《杨柳青》《十劝郎》《谈梅》等曲牌填写新词,配以花船、花挑、高跷等形式欢庆节日或进行街头宣传活动。海州“玩友”们把城池、九庵十八庙、山水、名胜编串成唱词《海州转》,用九腔十八调套唱,深受群众喜爱。海州宫调牌子曲以自娱形式演唱,没有专业艺人,也很少新编曲目,致使这一曲种的提高和发展受到局限。

海州民间器乐演奏有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和弦索乐。

鼓吹乐曲牌最多,流传最广,鼓吹艺人俗称“吹鼓手”。鼓吹乐用于民间婚丧礼仪,丧事用的多,婚事极少用。用于喜庆场合的鼓吹乐曲目多达20余首,如《全家欢》《撼动山》《洞房赞》等;用于丧事的数十首,如《开门》《桃红》《柳摇金》等;还有喜丧通用的,如《山坡羊》《傍妆台》《柳青娘》《小桃红》《豆叶黄》等。鼓吹艺人有拜师成艺的,有家传成艺的,但都以务农、做手艺为主业,此为副业。

吹打乐流行于明末到清末,曲目多源于昆曲折子戏唱腔,如《昭君和番》等,旧时多用于喜庆、庙会。吹打乐队多在设置的长约3米、宽约2.5米、高约2.5米的布棚内,布棚四周绣以花饰,四角有4根竹竿由4人撑着走,乐队边走边奏,故称“十番锣鼓棚”。吹打乐分清、浑两类,“清”无打击乐器,“浑”由吹奏乐和打击乐交替进行。吹打乐演奏顺序从“小曲”开始,而后依次演奏《芦林》《水仙子》《和番》,后接“大曲”《三档》,最后演奏《四面锦》结束。吹打乐队编制,包括海笛、竹笛、笙、管子等吹奏乐器和板鼓、大锣、小锣、大钹、云锣等打击乐器两部分,可根据演奏时实际情形增减。

锣鼓乐有《鸿雁落沙滩》《锣鼓十八番》《十八步》《三连子》4种,曲目多来自民间,常用于节日喜庆、灯会、庙会及农闲时自娱活动。乐队编制有板鼓、盒鼓、大锣、云锣、大铙、碰铃等。

弦索乐常用曲牌有《八板》《柳青娘》《转州城》等,用于花船、花挑等民间舞蹈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月琴、梆子、碰铃等。


 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家乡的每一个季节,都映画着不一样的风景,而在恋家的人心中,无论季节怎么变换,那一缕情思却始终如一。



  小镇的夏 

潘友国  

小镇的夏,是根植在骨子里的。夏日暑热,西瓜为应时水果,卖瓜的多为本地瓜农,价钱便宜公道,小镇人路过就买上一个,回家将西瓜放入网兜里,再沉入井里,因为井水冬暖夏凉。午后,如潮的蝉鸣声缠绕耳畔,这时从井水里取出西瓜,拿刀切开,瓜瓤红彤彤的、沙沙的,咬上一口,瓜肉甜水多汁,透彻肺腑,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惬意。一个字,爽。几块西瓜下肚,全身的暑意消失殆尽。

古书说:“夏,宽解万物,使生长也。”这意思是说,立夏后气温升高,促使万物生长发育,譬如:栀子花。小镇的夏,是栀子花点缀的。栀子花开在盛夏,这个时节,小镇空气中飘荡着幽幽栀子花的香气,花新鲜、诱人。花无言,人有情。小镇爱花女子也爱美,愿与栀子花相守,采摘几朵簪于衣襟或发髻,清香醉人,爱花女子多了一份妩媚,走在街巷,恍如一幅旧时画卷。

小镇的夏最养闲情。华灯初上,市井繁华,路边大排档正好上场。我便放下书,离开书房,打开微信,相邀几位文友,到大排档小坐,不求奢华,只点上几道可人的小菜即可。小菜中,最好要有爆炒螺蛳,似乎有螺蛳还不够,再叫上几瓶冰过的啤酒。有生啤则更妙。喝着啤酒,就着小菜,说着家常,自在闲适。

春桃秋菊,夏荷冬梅。临水人洁,近荷心香,荷是仙物,出污泥而不染。小镇东大街一隅,曾有一貌似文豪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风景处,名字很美,亦称荷花池。荷花池的荷花,的确是一绝。在飘满荷香的夏日,荷花池水面上特别好看,青翠的荷叶在碧波上摇曳,在万绿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出一阵阵幽香。微风轻拂,荷叶花梗轻荡,漫步于荷花池,会顿生一种清凉的感觉,真是“荷花池畔暑风凉。”

小镇是清一色青石板铺就的。天长日久,石板缝隙之间,长满了一簇又一簇绿茸茸的青苔,散发出诗意的生机。夏日雨后,青石板就会被雨水,冲洗得光滑如镜。这时,赤着脚,踩在清幽的青石板上,一股久违的凉气感会从脚底往上蔓延。

炎炎的夏日,看雨也是一件雅事,屋檐下,雨丝如珠,成串落下,绵绵不绝的雨水,终绘成烟雨朦胧的水墨画;小镇人家,皆用水缸接雨水。雨水用来烧饭做菜,或煮茶,清爽甘甜。

能生在这个临水的小镇是种幸运。我对小镇的夏那份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刻骨铭心的。我深深地陶醉于小镇的夏,它是婉约的,是富有魅力的,不在岁月里,而是在心里。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