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三十二期

2023-08-12 17:00:00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综合而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最常见的是包括京剧、越剧在内的五大剧种,而在戏曲百花苑中绽放的远不止此数,各个地方的民间戏曲更是繁星荟萃。


淮海戏,1954年前称海州小戏,主要流行于海州、灌云、东海、沭阳、泗阳、灌南一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板三弦,原始唱腔尾腔往往翻高8度,又称为“三刮调”“拉魂腔”。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前后,海州小戏出现了“打门头词”的演唱形式,至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后,艺人开始组成班组(社),赶青苗会、烧香会演唱。演唱时在地上画个圈,圈内放一张席,供艺人表演,艺人多称为“下场子”。演员大多是随身衣、就脚鞋。演出的剧目大多为“对子戏”,后来逐渐添了“本头戏”。班组(社)的演员大都生、旦、末、丑行当精通,称为一脚踢。这些班组(社)多为一家班、同庄(村)班和师徒班。海州影响较大的有洪门张矮腿班。

海州小戏的传统剧目计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这些剧目中有的为小戏独有,有的是从京剧、徽剧及僮子戏中移植而来,与柳琴戏、泗州戏同出一辙者数十出以上。民国年间,小戏经长期演出衍变,唱腔和道白均已地方化,在结构和人物塑造上也有创新之处,形成了独特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小戏从地摊走上舞台,从乡村走进城市,表演艺术日臻成熟,行当分工也日渐齐全。1954年,华东地区举行戏曲观摩演出时,由江苏省文化局定名为“淮海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州的群众性戏曲活动空前活跃。海州马路口广场,白虎山、新坝物资交流大会期间,经常有淮海戏团(队)演唱活动。

僮子戏,又名“嗬大海”,起源于民间巫觋活动,清末传入海州。僮子戏多借用戏曲形式来参与“祭神”“了愿”等迷信活动,分“烧猪”和“牛栏会”两种形式。伴奏多用一种形如团扇状的狗皮鼓,艺人称此鼓为“三教九流”,到上世纪30年代末,伴奏加用板三弦、二胡、高胡和扬琴等乐器。后来,僮子戏吸收了徽剧、京剧的艺术技巧,唱、做、念、打一应俱全。僮子戏班(社)分为“海里僮子”和“南乡僮子”2支。僮子戏虽兴盛一时,但终因其唱腔单调、演出形式粗陋而逐渐为淮海戏所替代。

工鼓锣,又名公鼓锣、淮海锣鼓,俗称“唱书”。此曲种起源较早,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大禹治水时,艺人在鼓帮两边系上带子挂在颈上敲着催工,后来说书人又添上一面锣。另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楚庄王殿前大臣崔公为奸佞陷害,发配淮安府,途中断了盘缠,遂唤解差借来锣鼓,沿途诉其冤狱,说古唱今,深得民心。此曲种清末民初传入海州。当时板浦艺人徐礼、嵇福田,伊山艺人徐五、王恒玉等经常来海州说唱,深得群众赞誉。后来嵇福田收海州人陈良为徒,陈良又收新坝周如俊、锦屏宋纯河为徒。自此,海州才有“工鼓锣”艺人。海州马路口、大汪崖书场为工鼓锣艺人主要演唱点。工鼓锣演唱曲目主要有《大宋》《三国》《云台中汉》《说唐》等数十部,有自编书目,如《七义梅》《五剑十三保》《五花图》等。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站经常编写反映时事的新书段让工鼓锣艺人说唱。1978年,新坝工鼓锣艺人周如俊自编曲目《看瓜记》参加江苏省曲艺会演获创作奖和表演奖。1978年后,海州马路口书场时常有外地“唱书”艺人设点说唱,本区“唱书”艺人则多数弃艺从农、从商。


 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民间戏曲现在虽已不常见,但对于老海州人来说,它会是过往记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居于同样地位还有“小人书”,这种童年读物在许多作家的回忆文章中均多有着墨。



  童年的小人书(节选)

谢 辉  

我童年最爱的小人书,魅力无穷的传统绘画文化,让我花掉一整幅青春,穿行于斑驳的时光里,追寻连环画精神世界独有的憧憬与热爱。

记得儿时的连环画吗?它俗名小人书,是一种开本很小的图画书,曾经陪伴我走过童年的甜蜜岁月。在那个时代,捧一本巴掌大小的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是常见的大众文化爱好,也是少年时代最向往的一种文化追求。连环画家根据当代和古典文学名著、戏剧电影、外国文学、童话神话、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革命先烈故事等题材内容,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为主,创作出连环画、黑白图画,配上简单的文字,既可欣赏生动活泼的图画,又可品味妙趣横生的文字,通俗易懂,让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小人书里不同性格的人物,多彩惊险的故事情节把我深深吸引,赋予我最初的人文底蕴。我的精神生活因为它变得丰富且多姿多彩,我不再讨厌那些枯燥的文字,记忆里我的童年才有了天真无邪和五彩斑斓的天地。

阅读优秀的连环画作品,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经典名著、成语故事、名人轶事等,还能通过连环画直观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对于许多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来说,都不会忘记那段捧着小人书的幸福年华。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多种艺术形式的小人书作品异彩纷呈。一流的文学作品、一流的美术绘制,是连环画的双绝。在连环画作品的天地中,当代画坛中一些响当当的著名画家,当年都在方寸天地中耕耘过。中国连环画泰斗级人物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堪称经典,王叔晖的《西厢记》、刘继卣[yǒu]的《大闹天宫》、华三川的《白毛女》等也是那个时候的杰作。随着影视文化的兴起,风靡了半个世纪的小人书,受宠于大众的通俗读物,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人书以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影响了一代代人,见证了海州日新月异的变化,诠释着千年古城经历的沧桑岁月。它从侧面映照出这百年里中国社会变迁中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从而成为中国出版史上一枝艳丽的奇葩。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