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三十九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在海州中心城区(原新浦区)解放中路与民主中路之间,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市化路。它东起通灌北路,西至南极北路,长不过1公里,宽 10 米上下。海昌北路至南极北路一段是一个小商品市场,通灌北路至海昌北路一段,紧靠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区,已基本形成一个小吃群。这条市化路,别看它既短且窄,没什么特别引人之处,却很有来历,在新浦的发展史中,曾留有繁华似锦的耀眼一页。
韩世泳
新浦这个地方,能由百余年前新生于盐碱荒滩上的小渔村,很快发展成一座现代城市,与其境内诸河有密切关系。如今已见不到的那条前河,更是功不可没。前河在哪里?如今市化路的身底就是前河。它东从龙尾河,西至南极路,还包括南极路向西至盐河的那段前河路,直到 20 世纪 30年中期还是一条沟通龙尾河和盐河的河道。
新浦“出生”于大海,发展兴盛也得益于大海。新浦问世时,正是水运“当政”的时代。它所处的蔷薇河和运盐河入海口——临洪口附近这个得天独厚之处,为它的发展提供了绝大优势。
临洪河是蔷薇河入海河段,上通沭河,下出东海;盐河上通大运河,为盐运河道,下入临洪河入海。这两条大河是早期新浦人所需之粮草及各种土特产等物资的漕运河道,对于新浦的生存、发展极为重要。可以说,没有这两条大河,新浦就不可能生成。但是,能让这两条黄金水道发挥巨大作用的,也还离不开新浦这块地盘上的两条横向和一条纵向的内河。这两条横向内河,一条在新浦大街南,民间称其为前河;一条在新浦大街北,民间称其为后河;一条纵向内河即龙尾河。正是这三条内河,使通过蔷薇河、盐河乃至北边海路“泛而至焉” 的各类土货,能够及时地运送到各商店、货栈,促使“交易成然”的。这三条内河犹如新浦肌体内的三条大动脉,沟通内外部水运渠道,为新浦这块商贸处女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营养,使其得以迅速发育壮大。否则,新浦也不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吸引着各路商贾来此投资开发,也就不可能很快成为苏北鲁南的物资集散中心。
而在这促成“交易成然”方面,前河作用尤为明显。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它不直接入临洪河,受海潮影响较小,河道相对稳定,便于船舶停靠和避风;二是,它东通龙尾河,西通盐河,外来船舶从两头都可进出。这样,它便成了沭河、运河、渤海各路来船在新浦这里运转的“黄金水道”;三是,它为东西走向,且北岸地势较高,符合民间沿河择高处建房的习俗需求。
因此,在前河北沿河搭建棚屋以栖身,在河的北岸构筑简易码头,以靠船进行交易,便成了前来新浦谋生的人们的明智选择。到清光绪年间,海州城、临洪滩、富安街,乃至山东养马岛一带,有眼力的商人都到这里来建房屋、做生意。很快,星星茅屋,拉开了老大街(即今天民主路的市民路以西至天池牌楼段)的框架。此时的前河上也已呈现出繁忙景象。沿街一些商家为了进出货方便,在前河北岸建些简易码头,停靠船舶,装卸货物。前河西段(今前河底)很快形成了以小市行为主的水旱码头,成了新浦市民食粮的供应基地。小市行向东的河段,则成了各种布匹、杂货码头,船运来的货物可以从这些码头直接运到大街及其附近的货找、商号。前河名符其实地成了新浦的商贸前沿阵地,为新浦的发展带来了滚滚财源。
到了清末,力主“实业救国”的“江北三名流”之沈云沛、许鼎霖更通过发行股票等途径筹集大量资金来新浦办实业、开商店。海州、墟沟的其他富户,以及河北冀县等地商人,也都纷纷赶来经商办企业。他们绝大部分都在前河北岸建简易小码头,以便停靠船舶,装卸货物。如今市化路与民主路之间那么多的巷道,便是当年沟通前河与大街的运输道路。特别是南极路以西至盐河路(原为盐河岸边)这段,长不过 200 米,巷子就有五六条,平均三四十米就有一条通道,可见当年前河与大街之间运输之繁忙。特别是光绪末年许鼎霖在前河南岸(现在的中央百货至汇金广场一带)开办海丰面粉公司、赣丰机器饼油公司,在今天的南极路跨越前河处筑了“洋桥”(一种铁木结构的拱型桥)以后,前河南岸相继得到开发。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陇海铁路通到新浦后,新浦的区位优势顿时升级,发展步伐加块,大庙(即天后宫)以东那“荒冢累累,于蒿莱一望间”的荒凉景象,已被一家挨一家的彰显着中西合璧风格的楼房所替代。各银行、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争相入驻,电灯、电话、电报相继使用,大街上生意兴隆。新浦已成了一座极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商贸城,苏北鲁南地区的商贸中心,一时被誉为“苏北小上海”。前河南岸也已发展成为民居之地。民国16年(公元1927年),东海县在新浦设5个镇时,前河以南已成为一镇——新化镇。
然而,也就在此期间,由于大海继续远去,临洪河出海口离新浦越来越远,新浦的内河前河和后河也日渐淤浅。特别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陇海铁路铺到新浦,在龙尾河东岸建了火车站,加上新浦与青岛间小火轮的开通,陆路汽车运输业也日渐兴起,前河功能逐渐削弱,河道无人治理,进而淤塞,到30年代末就被填平为道路了。
前河淤平填为道路后,为什么没有按照当地起路名习惯直接叫“前河路”, 而以“市化”二字冠名呢?这与当时新浦地区建置区划有关。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北伐战争结束后,原属东海县临洪市(当时大一点的镇都称“市”)的新浦改设为新浦行政区,区公所设在中山路(当地人称“大街”,解放后改叫“民主路”)中段路南侧福神庙(土地庙)内。新浦行政区很快又撤销,改设为新龙、新市、新民、三新、新化5个镇,先属东海县第二区管辖,后改属第一区。
到 30 年代末,前河被填平,成为大街南边的一条路道,起路名时却费了一番周折。据一些“老新浦”回忆,为给这条路起名字大家很动了一番脑子。当时,前河淤成的这条路两边有4个镇:北边有新市、新民、三新 3 个镇,南边是新化1个镇,各镇都想在路名字中含有本镇名字的意思,就想在各镇名字中选个字,合作路名。可是,新市路、新民路在大街北都已有了,最后就在路北 3个镇名中选新市镇名中的“市”字和路南新化镇名字中的“化”字组合为“市化路”这个路名,并为大家所公认,渐渐就叫开了,一直被沿用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开始组建居民组织。1955年,龙尾区以“市化路”把这一片定名为市化街,成立市化街居民委员会,成为新浦地区早期 28 条“街”、28 个居民委员会之一,更强化了市化路这个地名。以至于后来这儿成了小商品市扬,也用其路名叫“市化路小商品市场”。
就这样,市化路这个地名至今已被叫了70 多年。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