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四十期

2023-08-24 17:05:31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今天我们来说说一种常见的食物——饼。《说文解字》中对于饼的解释为“饼,面餈也。”可以看出,古人所说的“饼”和我们如今所理解的大有区别,在古人的眼里,饼食就是将面粉掺水以后制作出的食物,所以不仅包括我们固有印象中那种扁平形状的饼,还有馒头和包子,甚至面条、饺子也可以称之为“饼食”。“海州饼”其实就是这个概念,可见其历史之久远。


 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话 说 海 州 饼

韩世泳

海州的饼很有名。这不是随便说的。早在900多年前,海州的饼就叫响大宋王朝京都开封城——南宋号“幽兰居士”的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卷第四的《饼店》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述,说京城开封城内众多做饼的店铺,每天自五更时起便忙碌起来,揣面、剁剂、做饼震动案板之声“远近相闻”。而在这满京城的饼店中“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

这里说的明明白白是“海州张家”的饼店在京城是最负盛名,而且规模可观,有烤饼炉五十余个。按照文中“每案用三五人捍(通“擀”)剂卓花入炉”的记述,张家饼店用工达百余人之多,店面是像个样子的了。900多年前的开封城是大宋王朝的国都,是大宋王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京城里的消费水平高自不用说,那些皇亲贵族、官宦富户人家的消费要求更高。在这同行云集、要求又高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没有高人一档的技巧,做不出千家万户喜爱的产品,一个来自东海之滨的打饼的想在京城站住脚,谈何容易,更不要说被誉为同行“最盛”了。可见,从我们海州去京城的张家,做饼手艺之高超,张家饼炉中出来的饼品质之精美、能适合京城千家万户口味是不容置疑的。

时至今日,这位“海州张家”家住海州何方?其后人中是否还有在海州继承祖业、传承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谁也说不清了。但是,海州的制饼业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确实很有特色。

海州自古是旱作物生长地区,以产“三麦”(小麦、大麦、元麦)为主,海州人也自古以面食为主,形成了喜欢吃面食的生活习俗。井且,经过祖祖辈辈的生活实践,不断创新制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制作面食的经验。

海州人制作面食,讲究很多。从制作方法而言,大体分为四大类:一是蒸制品,蒸制而成的面食称“卷子”(即馒头)、包子;二是炕制品,炕制而成的面食统称“饼”;三是油炸制品,如油饼、“果子”(即油条)、馓子等;四是水煮制品,如水饺、面条、抹疙瘩等。而在每一类制作方法中,又以多种操作技巧制成不同品类:从制作原料上可分未经发酵的“死面饼”、经过发酵的“活面饼”和“活面”中掺少许“死面”的“戗面饼”;从制成品的形状上可分为面饼、朝牌、锅盔饼、锅贴子、煎饼等;从制成品口感上可分为暄饼、杠饼、小脆饼、煎饼等;从制成品的花式品种上可分包子、夹子、麻花、花卷子等;从制成品的风味上还有甜的、咸的之分。

在人们的习惯称呼中,除了水煮面食和专炸馓子的店面外,一般都称之为“饼店”或“大饼店”,饼店中很多都是兼制多种面食品的。各个饼店在具体制作中又各有一精,以其特色引人、立足,发展,据有关资料记载,海州古城里东西南北大街、十字街头、马路口饼店很多,而以西大街潘家暄饼、十字街杨家的锅盔饼、西门外石狮口陈家的杠饼最有特色。如杨家的锅盔饼,制作精巧,形如头盔,里外创黄如锅巴,而一口咬下是外脆内绵,越嚼越香;古镇板浦制饼业也很发达,而尤以陆家小脆饼独树一帜,小脆饼,顾名思义,特点是“脆”,而陆家小脆饼是以祖传插酥手艺精制而成,炉中烤炙出的小饼一律五厘米见方、一厘米稍厚,小饼通身黄而不焦、油光发亮,入口又脆又酥,满口生津,老少皆宜,远近闻名。20世纪50-60年代,海州城里打饼的有好多家,都以打暄饼、杠饼、朝牌,蒸包子为主,兼炸油条,而以马路口南头、路西周玉顺家的大饼店较有影响。周玉顺个子不高,很胖,脸圆肚凸,有几分弥勒佛像,大人们都喊他“周大胖子”。后来,他当了我们居委会主任,大家都叫他“周主任”。他有一手打饼好手艺,他家打饼,重在火候,烧草锅锅膛里火头布派均匀,火头大小调控适时,先使饼剂迅速变熟,饼中遍布大小空隙,富有弹性;待饼“长起”后及时翻转、旋转,稍后减弱火势,特别注意让平锅底均匀受热,锅内大饼炙烤均匀,饼面不糊不硬。因此,他家的暄饼外观利亮、内里绵软,剁开后剖面状如蜂窝,吃起来透暄迸香,如从中间扒开,夹进一根油条,那更是香甜可口,令人食欲大增。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到他家买大饼、油条卷着吃。

新浦成埠后,饮食业发展后来居上,饼店、饭店、菜馆、酒楼满街都是。其中,饼铺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尤为突出,因其经营者多来自海属地区,都身怀一技,所以所制各式饼类,质量也属上乘。据有关资料,解放前夕,新浦城区(指今天海州区的新浦街道之龙尾河以西地区及浦西街道一带)从事制饼业的饼铺达64家。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4年,新浦以制饼为主的店铺发展到137家。后来,经过合作化,私人饼铺合并为若干个合作饭店,加之很多原来以做饼维持生活的人另行就业,新浦的专业饼铺数量大为减少,较长一段时期,吃早点成为民生一大难事。

改革开放后,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允许外地个体商户前来经营餐饮业,海州区域内制饼业重又兴盛,饼的种类也随之增多,市民吃早点已很方便。但是,现在很多饼店,特别是工厂化生产的大饼、馒头批发企业,用发醇粉一类来让面发酵,用这样发酵出来的活面蒸出的馒头、炕出的大饼,外形也不错,也很暄,但是,内在质量悬殊大啦。这种馒头和传统的用“招引子”发酵,面糊起后揣上食碱蒸出的馒头、烙出的饼,吃起来口感大不相同。传统办法做的饼和馒头有嚼头,越嚼越香,满口生津;用发醇粉发面做出的饼和馒头,咬到嘴里没筋道、没嚼头,更谈不上满口生津、食欲大增了。打烤牌的除发面工序外,制作过程也多粗放。烤牌,烤牌,重在一个“烤”字,饼贴到炉里后,讲究用文火慢慢将饼烤熟,烤黄。烤牌出炉后面黄底白、外脆内绵,买回家放上半天,吃起来依然是脆的。现在不少做烤牌的是急打火烧,饼贴进炉子几分钟就“好了”,不讲烤工,因此,也就应了“急火打不出好饼”这句海州俗话。烤牌出炉后很快就变软,稍放个把小时就更成老皮条了,失去了它应有的香脆的特色。现在又有些饼店打出了“纯碱馒头”之类的布招,表明是按传统技艺做的馒头。作为消费者,人人都想吃到按传统办法做出的饼和馒头,人人都希望大饼、烤牌、馒头的生产者,特别是工厂化生产的大饼、馒头作坊,能研究、传承海州大饼、馒头传统制作技艺,并用于制作过程中,让广大消费者重新吃到传统的海州饼。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