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四十七期

2023-09-06 16:04:25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史上的一座无人企及的高峰,为海州留下的名作佳什自然是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而在众多叙写海州的诗作中,最为著名的首推苏轼的《次韵陈海州书怀》,这是诗人同友人一同游览胜景、赋诗唱和所作。


带您跟着诗词走海州


次韵陈海州书怀

苏 轼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阛。

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

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雅志未成空自叹

张  勇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诗人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后不久,便由杭州通判移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转任途中,海州是一定要经过的。一是海州知州是曾在诗人的家乡眉山当过县令的好友,顺道拜访叙旧当在情理之中;二是海州是诗人神往之地,到海州一游早就成了诗人夙愿。机会来了,当然不容错过。一路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十一月十五日终于来到了海州。陈海州,其名现已无从查考,从诗人赠给陈海州的《浣溪沙》一词中我们可以得知,陈海州英俊倜傥,任眉山县令期间,知人善任,政声远播,深得百姓的爱戴。诗人在《永遇乐》的小序中写到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这个太守指的就是陈海州。

诗一开始写诗人所见:“郁郁苍梧海上山”。起句看似平常,却是将苍梧山最为显著的特征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苍梧山苍郁幽邃、兀立海中。诗人在诗中自注道:“东海郁州山,云自苍梧浮来。”诗人特意道出了苍梧山得名的原委。这种说法并非诗人杜撰,“郁州”一名最早可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北宋时苍梧山依然矗立大海之中,因而苏轼此时只能遥遥望去,观赏着苍梧山的景色,表达着对仙山的神往之情。紧接着,诗人又借助想象以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的虚无难求相类比,来表达写自己渴望登山寻幽探胜的迫切心情。

诗人为何如此神往苍梧山呢?“旧闻草木皆仙药”,原来诗人早就听闻这座仙山之中,一草一木都是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写到这,诗人觉得还是不能完全表达出对苍梧山的一往情深,于是便用一种不忍舍弃的选择来强化这一情感:“欲弃妻孥守市阛”。为了能登临探幽隐居其侧,即使抛妻别子在那里做个守门人也在所不惜了。在诗人的天平中,对苍梧山的迷恋远远胜过对“妻孥”的眷恋,这样写无疑将苍梧山的神奇魅力渲染到了极致,从中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苍梧山物产的丰富、景色的迷人和仙山的神奇。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一句“雅志未成空自叹”,真实地写出了诗人终究未能登山的心态。从上面的“旧闻”到这里的“雅志”,都是在说登临苍梧山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诗人久藏心中的意愿。现在“雅志未成”,只能是“空自叹”了。诗人用一个“空”字,便将心中的怅惘与失落表露无遗。而“故人相对若为颜”一句,更是将诗人未成“雅志”后的遗憾通过无颜以对故人老友时的窘态表达出来。

诗的最后则写酒醒之时的回想。想起少年时的理想与活力,想起登临苍梧仙山的夙愿,想起早年在眉山时与陈海州的友情。现如今,青春不再,朱颜已老,俗务缠身,雅志未成,恨不能早年跟随陈海州攀登神往已久的苍梧山,留下的只有憾恨绵绵。

诗的前半部分极写对苍梧山的神往之情,通过层层铺垫、蓄势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拉高了读者对苍梧仙山的期待。按照常理,接下来自然应写登山及登山的感受。而诗人偏偏没有顺势而上,反而在诗的后半部分写登山未成,这样一下子就将读者原有的极高的期待拉入了谷底,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又深深地打动着读者,更加激发了读者对苍梧山的好奇神往之情,从侧面写出了苍梧山的神奇与美丽。


有史记载的海州城是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镇远大将军马仙埤在锦屏山北侧修筑的1.5公里长的土城,仅设东西两个城门,真正叫海州这个名字是在北朝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1500多年来,一批批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至沓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在十年间三次造访海州,并留下了传唱百年的36首诗词。


苏东坡情系古海州(节选)

董淑亮


宋神宗熙宁七年八月(公元1074年),苏东坡从杭州太守的任上专程来海州为即将调任的好友——海州知州孙巨源送行。仅隔三个月,诗人调任密州知州,再次路经海州,这一年,他正值人生37岁的盛年,率妻妾侍女遍游海州石棚山,在一草一木间追寻诗人石曼卿的踪迹!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石棚,可容纳数十人依石凳而坐,向东北眺望是波涛起伏的大海,南边是风景如画的锦屏山。诗人在这一片山光水色间浮想联翩,抚琴吟哦:“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中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五年后,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在湖州的州衙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这便是震惊九州的“乌台诗案”。可以说,苏东坡在前两次来海州的时候,尽管有好友诗歌唱和,有奇山秀水悦目,但是频繁的调任,使他也有了不被“信任”的预感,心情一定不轻松。

又过五年,神宗元丰七年四月,即公元1804年,苏东坡调任汝州,上表给神宗皇帝,告病回常州居住,便由黄州水路经海州转道泗水去南京,得以与千年古城再聚首!这里千年的东方文化底蕴、神秘莫测的海岛仙境曾经激发过他的灵感,开启过他的才思!这十年中,他走向了诗艺的高峰!第三次登临,这颗博大圣洁的胸襟已把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的屈辱,对挤眉弄眼小人的憎恨深藏于心了,拖着病弱之躯,一定念念不忘的那熟悉的人事,那曾滋润着他的才思的山山水水,一定细细地梳理过自己那一篇篇得意的佳构宏制与这方热土的渊源,一定在赏花观石的遐思中倏然想起“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的那份遗憾……

海州,让苏东坡一往情深;苏东坡,让海州人情结千年不解!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