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五十三期

2023-09-14 20:37:25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海州地区叫某某“艞”的地名很多,如穆艞、马艞、宋艞、刘艞等,这些地方为什么用“艞”字作为地名的通名呢?这和海州地区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这些地名的出现,是海州地区人民在认识自然环境、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聪明才智的产物。



 话说海州地名中的“艞”

韩世泳

海州,得名于海。春秋时孔子问官于郯子,曾登海边一小山观海,此山因而得名“孔望山”;海州民间流传的“南大山(锦屏山)抛锚”“浪打朐山头”这些民谚,以及锦屏山各山体上的海浸痕迹都可证明这点。大海曾经给海州带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成为历代朝廷重要盐赋来源。清康熙五十年往后,大海东徙步伐加快,海上三仙山云台山成为陆地之山。在海退成陆过程中,在山的周围出现大片滩涂,留下了很多河流。跟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样,这种自然环境既给海州地区发展带来很多新条件、新机遇,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一些不便。这方面,在新浦这块地盘上表现最为明显。

新浦,是在200多年前从海里退出的海滩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大海东徙海滩渐现过程中,由于潮水淘刷和雨水冲击,留下无数大小河道和沟渠。又经数十年筑滩晒盐、浚河运盐,及至大海去远、盐滩报废后,这片新生的土地上便呈现了江南水乡景象:北为临洪河,西为运盐河,东为龙尾河。在这 3条河中间,更是沟河纵横。至清光绪年间新浦大街(今民主中路)初成时,大街南有前河(今市化路),北有后河(今后河路)。今天的新新路、解放中路旁边等地方也都是沟河。

在那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沟河纵横、水路四通成了新浦得以快速发展,很快成为苏北鲁南一带商贸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就是这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的纵横沟河,却给区域内民众生活造成不便。但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新浦人,因地制宜地运用了四面八方人们的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叫“艞”的过河设施。据“老新浦”和过去的看艞人说,在新浦集镇初成、贸易初兴之时,新浦大街东西两头的河上便出现了艞。艞的出现,是新浦交通史上的一大进步, 是新浦城市建设的一大发展。

艞是什么?《辞源》说,“舟泊岸,置长板于船首,与岸相接,以通往来,俗呼‘艞’”。新浦这个地方搭于河两岸“以通往来”的艞,是对船上艞的灵活运用。这种艞,已经不再是船上那种根据需要随时将长板置于船首和河岸之间,用后随手抽回长板的临时搭成的艞,而是成了固定在河一边岸边的可以随时搭成或推开的相对稳定的过河设施。据看艞人介绍,这种艞,一般都是在河的一边岸上打些木桩,在桩架上放置可以移动、通称“艞板”的长木板。河面过宽的,河两岸都要打桩筑成相应长短、宽度相同、类似“栈桥”的木桩架,以便于搭艞板,中间留下够走船的河面。在放置艞板的一头木桩架上,有固定支点放艞板。支点一边艞板长,好搭到对岸木桩架上;支点另一头短,是作为推艞板用的。为了省力、方便,人们在这一头都固定上大石头一类的重物,这样,推艞板时,稍微使点劲往下压,艞板就可以翘起移动了。“艞”,实际上就是根据需要,可以随时搭、随时撤的活动性木桥,是海州人对“艞板”原理的灵活应用,在那建桥难、桥极少的年代,“艞”的出现,给海州人出行,给海州地区的物资交流带来了方便。

艞出现了,也便有了看艞人。看艞人多为穷苦人,以此为生。他们在安置艞板的一边河岸上,搭个丁头舍子安身,随时为往来船只和过河行人提供服务:河面无船通过时,两岸有人要过河,就把艞板压起推移,搭到河对岸木桩架上,让人过河;来船了,就把艞板推移过来,让出航道。即使在夜间,岸边有人急需过河,也随时提供服务。看艞人无固定收入,全靠过艞人给点钱或随身物品维持生活。因为河中常有行船,所以,常有人在河边等候过艞。因此,看艞人也都在艞头搭个棚子,一来让等待过河的人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二来在棚下卖点茶水、瓜果之类,贴补一家生活费用。

艞,原来都建在人烟稀少的河边,本无地名,时间长了艞口成了人们过河的必经之地,为便于识别各个艞口,大家都以看艞人的姓氏来称呼。如,新浦大街西头盐河上的艞(在今民主中路西段天池牌楼处),因看艞人姓丁,人们都称之为“丁艞”。后来,因大街两头都有艞,人们才按其地理方位,称龙尾河上的艞叫“东艞”,称盐河上的艞为“西艞”。再如,现在龙河广场南、龙尾河东岸绿化带中有块地名碑,上面刻着“马艞”二字,就是因为百年前这河上看艞人姓马而得名。宋艞、刘艞、魏艞都是以看艞人之姓而得名的老地名。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桥梁渐多,“艞”都被淘汰了,但艞名却成为地名流传了下来。


说完了地名的由来,再来说说一种食物的掌故——海州霸王豆。(摘自高文清主编《连云港饮食文化》)

海州有一种小菜叫豆酱,它的主要原料是黄豆,制作比较简单,在阴历十月即可开始制作。先将黄豆烀熟,凉透后装进小蒲包里,让其发酵,三四天后里面长满了粘丝,再倒入盆里,放上适量食盐、辣椒、生姜、味精等佐料,搅拌后便可食用;到了阳春三月,还可以将豆酱晒成豆酱干子,吃时再用冷开水一泡,加上蒜苗,滴些香油拌拌,吃起来味道更佳。这种小菜,气味比臭豆腐还臭,但越吃越鲜美,是进餐和下酒的好菜。

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在徐海一带交战。当时,楚军粮草不足,吃菜更加艰难,每天靠烀黄豆拌食盐分给士兵就饭。一次,楚军抵不住汉军的进攻,在节节败退的同时,把一些烀熟但未来得及加盐的黄豆装在蒲包里转移。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来到了海州。海州是淮北海盐的产地,这时楚军才想起该给那些熟黄豆加盐,可是打开蒲包再看,那些熟黄豆都生粘长霉臭不可闻。大家很苦恼,只好用筷子蘸盐水就饭,然而有个别人舍不得把那些臭黄豆丢了,试着用臭黄豆拌盐,外加些辣椒面子和生姜当小菜吃,一吃惊喜万分,味道比原来的更好吃。于是,这种小菜很快传遍了楚军的兵营。

后来,项羽领兵离开海州,企图伺机在中原与刘邦决战。可是垓下一战,全军覆灭,自刎乌江。刘邦大胜,那种味道奇特的臭黄豆就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刘邦一统天下,当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一天,大宴群臣,在各种美味佳肴中,还特地加上一盘臭黄豆,他十分得意地说:“项羽霸气冲天,不过小菜一碟,众爱卿当食之!”话罢,刘邦带头吃起了那碟臭黄豆。这时,有个大臣说:“项羽霸道,爱吃的小菜既臭又辣,够刺激有霸气,就叫它‘霸王豆’吧。”大家听了,感到“霸王豆”的说法形象、生动、喻意深刻,齐声说:“尽兴吃掉霸王豆!”

后来,“霸王豆”的制作方法传到民间,偏偏海州人说得很轻巧:“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做酱老早就使用这种方法了,这叫‘豆酱’。”所以说“霸王豆”在海州一带叫“豆酱”。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