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五十四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在海州中心城区,新浦老大街民主中路西段、民主桥东的路北侧,有一座仿古牌坊,牌坊上写着“天池牌楼”四个大字。这里为何树这“天池牌楼”?当地人都说,这里过去曾有东、西两个“天池”,通称“双池”,也因此曾有“双池街”“通池街”。可见,这一带的新浦人对“天池”有着深厚的感情。
韩世泳
新浦成陆较晚,成陆初期是一片海淤积淀而成的滩地。如今“天池牌楼”一带在整个“新浦街”(泛指今民主中路一带)地势最高。也因此而成为到此谋生的外来人的首选落脚地。这儿靠近盐河和蔷薇河,开发较早,人口相对较多。可是这里的生存条件并不优越。
这里跟整个新浦街一样,沟河都是直通大海,每天大海涨潮,海水就直接涌进沟河。海水苦咸,难以食用,真是生在沟河水网之间却没水吃。但是,人们舍不得这一带优越的谋生环境,就从一些低洼地中或建房取土挖成的大水塘中,提取积存淡水食用。后来,这里的人又学习临洪滩人筑“天池”——挖水塘、修沟渠,趁大海退潮,将蔷薇河、盐河上游下来的淡水引入大水塘中备用的经验,先后在这一带一东一西挖了两个“天池”,通称“双池”,蓄水备用。“双池”中以“西天池”为大,南北长 100 余米,东西宽 50 米左右,为这一带老百姓的主要饮用水源。“天池”中的水虽然质量差,但就是它维系了一代又一代新浦人在此生存、繁衍。“双池”在这一带一直用了 100 多年。
1948 年 11 月 7 日,新海连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群众生活,当月即在新浦地区设5个自来水供水点,其中一个就在现“天池牌楼”南的前河底(今市化路旁),“双池”附近的老百姓开始进入了饮用自来水的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60 年代中期,海州自来水厂建成投产,“双池”一带人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当人们吃上自来水后,“双池”的原始功能宣告结束,并且,由大水塘变成污水塘、臭水塘,尤其是“西天池”,成了这一带环境的污染源。夏秋之际,蚊蝇孳生,臭气熏人,群众中“治理西天池”的呼声越来越高。
1983年6月,新浦、海州二区合并成立新海区。新海区区委、区政府根据群众要求,将治理废西天池、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列入城市建设管理重要日程。经过一番准备、动员,于1984年春以义务劳动形式,将废水塘填平,并在此建成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居民区绿地——“天池园”。游园内,北有水池、假山、喷泉,南耸廊架,另设有座椅,铺有草坪。建成后,在其西部围墙偏南处,建一圆形门,门顶上刻有“天池园”3 个字。
自此,废弃的“西天池”,又由臭气熏天的污水塘转身成了人们身边的游乐园,继续为“天池”一带居民作奉献。30 多年来,天池园内的绿化、建筑物几经调整,如今,园内北部的假山、喷泉处已建成社区“文化小舞台”,舞台两旁建有宣传栏、健身器材。早期栽植的几棵雪松,已长成一个人搂不过来的参天大树,遮天蔽日,为周边居民造就了一个清凉的休闲环境。
水是人们生存、生活必需的物质之一,所以,尽管在如今看来,西天池形成的条件十分简陋,但它早期在这一带居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在其他作家回忆家乡历史的文章中也常有涉及。
马鉴尧
现在人们烧开水方便极了,可以说是举手之劳,旧时人们烧开水,就没有这么方便了。通常人家用的是铁锅,烧的是草,烧不好是满屋子烟,呛得流泪淌鼻涕。当遇到雨季,只能喝生水了,锅屋里的草还要省着用,留着做饭呢。有钱人家用锡壶烧水,烧的是煤炭,也有用木炭的,既干净又不会呛烟,当然这只是少数人家的事。
那时的老大街上有私人开的茶水店,民主路洋桥巷附近就有两家茶水店,我们都叫它茶水炉,也就是卖开水的小店。由于这儿有医院、商店、银行等单位,用开水的人多,每天早晨上班,是灌开水集中的时候,人多了还要排队,有时候要等上很长时间。炉中开水放了一阵子后,要添加冷水,还要再烧上一会。人们拎着水瓶拿着筹子,静静地排着队,前面的人看着手忙脚乱的店家,后面的人望着街上匆忙而行的人们,可大家似乎并不太着急。其实着急也没有用,用茶炉烧水在当时已经是够先进的了,长长的灌水队伍,是那时清晨老大街上的一道风景线。
茶水炉是个小本生意,贫穷小户养家糊口的行当。私人灌开水都是现金交易,一分钱灌一瓶开水;商店、单位来灌开水,都使用小筹子,由单位统一购买。为了扩大经营,茶水店把自家吃饭的小方桌摆到门前,放上几个板凳,有的人早餐就在茶水店吃,带块饼就开水,热乎乎的就是一顿早餐。学生上学,路边买几块蒸米糕,冲上开水,吃得美滋滋的。茶水店提供碗筷,吃完了给添上开水,再问喝好了没?那时的早餐简单、便捷、省时间,老大街上的茶水店惠及了不少人家。
民主路没有装自来水前,茶水店用水都是雇人挑来的。那时有专门的挑水工,一桶水二分钱,一挑水四分钱。20世纪30年代前民主路上用水,取自“天池”,所谓天池就是人们挖坑贮水的池子,开始池子不大,后来住户多了又不断的开挖,逐渐形成了大水汪,老百姓叫作“天池”。夏天雨水注入池中,冬天人们则把冰雪推进池里。随着老街兴起人口增多,新浦的天池有好几处,较大的有东天池、西天池、同和天池、西泰天池、贾圩天池等十几个。天池就是那时老大街的饮用水源,人们生活离不开水,这些贮水的土坑,在人们心中就是上天赐予的,美其名曰:“天池”。
远的有取自花果山山水,海州双龙井水,或者是山脚下沙坑里渗出来的水,那水质要比天池水洁净卫生。远处用车拉水,肩挑的少了,由于路远价高,茶水店及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1934年以后老大街安装了自来水,人们才逐渐告别了不洁净的天池水。
解放前夕老大街上先后分段建起了供水站,取自南云台东山庄的水,供应着东艞、西艞、大庙巷和海昌巷等供水站,那时水厂规模小水压低,不能保证正常供水。人们就在供水站盖起两人高的蓄水池,夜间往里打水,白天卖池里的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水店退出了历史舞台,茶水炉也成为了古董,时下饮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连山上的泉水都装进了塑料瓶中。人们充分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红利,不再为喝水而劳累犯愁,现在街谈巷议网上微信,关心的倒是环境污染、饮品安全的问题了。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