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八十五期

2023-11-20 16:55:50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任何一部文学名著的诞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清代文学巨匠李汝珍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完成的传世巨著《镜花缘》,向读者展示的就是清代乾嘉时期社会生活画卷,特别是海属地区乾嘉年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是当时社会大背景和地方小环境相融合的产物,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清乾嘉时期海属地区的清明上河图

 杨光玉


《镜花缘》诞生至今已近两百年,长期以来受到读者青睐和专家学者关注。它就如一面镜子一样,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当时社会历史,这也正是《镜花缘》历经近二百年而经久不衰影响遍及全世界的主要原因。

《镜花缘》是以“百花仙子”“牡丹仙子”等一百位司花仙被谪下凡尘的故事为全书骨架,其间穿插了主要人物唐敖、多九公、林之洋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个殊方异国的描写,主要就是两部分内容:一是游历海外诸国见闻,二是众才女重逢后炫耀才艺,无论是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都是当时清乾嘉时期海州板浦一带盐商生活和李汝珍及其师友交游、思想观念和学术观点的忠实再现。

《镜花缘》最精彩的是第一部分的描写(第一回至第五十一回),其主要内容写武则天、唐闺臣等重要人物的“前生”来历,及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多次出游的经历见闻,从天上瑶池到人间海外诸国,向读者展示了光怪陆离的天上美景和海外生活画卷。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见识了群仙聚会的蟠桃会、奇异的30余个海外诸国,其中有刻薄吝啬的“无肠国”、两面三刀的“两面国”、华而不实的“白民国”、人心不正“的穿心国”、好扯谎的“豕喙国”、骄傲自大的“长人国”、诡诈异常的“靖人国”、好吃懒做的“犬封国”、举止不宁的“劳民国”、喜好联宗叙谱的“轩辕国”等等。总之,作者借海外诸国痛砭时弊,鞭挞众恶,针针见血,形象生动,让人警醒,给人启迪。另外,作者还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抨击了当时乃至今天仍存在的一些陈规陋习。

李汝珍能把海外殊方异国写得那么生动形象,且贴切当时海属地区的社会生活实际,不是坐在书斋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当时社会大背景和海属地区,特别是海州板浦一带盐商之间、盐商和盐官之间的奢侈生活所造成的弊端触动下有感而发而写成的。

李汝珍生活于乾隆末期(1763年)至道光初期(1830年)这一特殊的时代中,当时大清帝国经过康乾盛世后,已开始走下坡路,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公开化,整个社会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氛围中,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快速滋长,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厂无论从数量、规模,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不能不严重冲击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封建自然经济;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土地兼并更加恶性发展,大批破产农民沦为无业流民,在死亡线上拼命挣扎,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绵延不绝,严重动摇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大清王朝摇摇欲坠,注定其即将走向崩溃的边缘。

李汝珍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从北京随兄长李汝璜来到海州,第二年,李汝璜出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李汝珍随兄来到古镇板浦,拜音韵大师凌廷堪为师,潜心学习音韵学。不久因兄长关系和板浦盐商许氏家族联姻,娶名士盐商许阶亭的侄女为妻,与号称“东海二宝”“海州二才子”的二许(许乔林、许桂林)成为姻亲挚友。在板浦生活了二十余年,其间除在1801年去河南邵家坝做过短任的治水县丞外,其余时间均留在板浦写作《镜花缘》。

李汝珍在板浦生活著书的二十多年里,板浦正是渔盐之利十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开放的商埠口岸每天盐船往来,带来了大量社会、经济、文化的信息,也带来了海内外各地的逸闻趣事,这些源源不竭的素材,使李汝珍极大地开拓了视野,从而成为他创作《镜花缘》的重要素材和参考资料。

李汝珍长期与其兄李汝璜生活同在一起,他不求功名,也不经商,一心读书治学,但他在经济上不得不依赖其兄李汝璜,这就注定他必须生活在淮盐经济形成的政治圈中,使得他洞悉盐商与盐官的各种弊端,对盐商之间的奢侈生活了如指掌,且对乾嘉时期特别是板浦盐商的奢侈生活和各种社会弊端十分不满,于是借助手中的如椽巨笔,辛辣地讽刺和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提出了他认为是合理的改革主张,难怪有人称《镜花缘》是海属地区的社会风俗志,如此评价恰如其分。

《镜花缘》的第二部分写百名才女欢聚卞滨府,在一起欢然重晤,用音韵、经史之学、算学,棋艺、琴技等游戏中来欢度来之不易的时光,实质是借众才女之口来逞才耀艺,以至得到“连篇累博,而不能自己”“博识多遍而又害之”的评论,大大影响了《镜花缘》的艺术价值。其实换一个角度讲,这正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因为《镜花缘》这部书诞生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年代,因而不得不受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

考据学兴起清初,贯穿有清一代的考据学,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不仅仅是一种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以学术研究为形式的一种思想文化潮流。黄宗羲、顾炎武或可称其端始,二者都不取朱熹的新儒学,而主张“六经”之本意。黄栋、戴震继承清初学风,实事求是地研究古经及注疏。李汝珍与其说是小说家,不如说他是一位乾嘉考据派学者更为确切,无论从其著作《李氏音鉴》,还是小说《镜花缘》来说,都可以看出他的乾嘉考据学者的身份和立场。他的师友,如老师凌廷堪、文友二许二乔,以及许祥龄、萧荣修、孙吉昌、吴振勃等都是当时乾嘉学派有名的学者,李汝珍终日处于乾嘉学派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这对他创作《镜花缘》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实李汝珍是想“花样全翻旧稗官”,别出心裁,另出机杼,写成与众不同的小说来,同时又让人们不忘历史上曾有过的乾嘉学派这一学术流派,所以小说带有时代的烙印,是历史的必然。正因如此,读者从后半部更能发现乾嘉学派盛极一时的状况,了解乾嘉学派。

李汝珍在《镜花缘》里还写出了海属地区民俗、医药、戏剧、乡土俚语,使《镜花缘》这部千秋可鉴的小说,海属风味特别浓厚。今天,我们重读《镜花缘》这部书,倍感亲切,很多民俗、医药、乡土俚语至今还在流传使用,它使我们家乡为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所熟知。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