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一百八十七期

2023-11-29 16:32:13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新浦是海州区乃至连云港市的中心城区,人所共知。但对新浦这个地名的原意,却一直有着不同理解——有的说是指“新淤出的水滨”;有的说是“河流入海口”;有的说是小河等等。对新浦这个地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解释呢?关键是对古代海州地区地名中的“浦”字含义的理解问题。




 人文历史揭秘

 话说海州地名中的“浦”

 韩世泳


汉字中的“浦”字,辞书上确有“濒也”“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水源枝注江海边”“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和姓氏等多种解释。

那么,古海州人对这个“浦”是怎么理解、应用的呢?古海州几部志书关于“浦”的记述,明确地告诉我们,古海州地区所说的“浦”,就是“大水有小口别通”的意思。也就是指海边那些把“大水”引向“小口”而另外通向大海的小水渠、小河流。

《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在海州诸水的记述中,都有关于“浦”的记述。特别是《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更把温水河和“浦”放在一起记述。并在“温水河”目下加注说:“此河为小水,故次于东海诸浦之间”。可见“东海诸浦”都属“小水”,即像温水河一样的小河流。还有具体注释,归纳起来,有“上无源头”“下通海湖”“便渔舟盐舶”和经过人工疏浚加工而成这四个特征。

像这样的浦,入《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就有小浦、于公浦、社林浦、白沟浦、大义浦、温水河、山阴浦、当路浦、栖云浦、台浦、徐渎浦、宿城浦、沃壤浦、卞家浦、新浦等10多条。在志前《海汛图》中,还标有丰沟浦、大飞浦、秋沟浦、蓬村浦、夏村浦、界浦、臧家浦、刘庄浦等近10处。

古海州沿海滩涂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称“浦”的小河流呢?这是海岸线变化造成的。古代海州城就在大海旁,也因此而得名。可到了“明万历六年(157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这277年间,由于黄河全部走苏北入海,大量泥沙的淤积,使整个苏北海岸线发生巨大变化,海州海岸线迅速向东北方向移动。原本在大海中的海上三仙山一一云台山,也离海而成为陆上之山,并在山下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海滩。夏秋雨水季节洪水漫流,并顺势汇集,沿着附近的低洼地带往下淌,最终流入大海。年复一年,经洪水不断冲刷和海潮的冲淘,一些低洼地带便成了汇集附近洪水,将其送入大海的小沟、小河,且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自然形成了一条条“上无源头”“下通海潮”的小水系。当海滩变成人们晒盐、捕鱼场所时,这些小河流有的经过人工疏浚,砌筑码头,就成了附近盐滩的运盐河道。

随着海岸不断迁徙,这些通称“浦”的小河不断延伸,以不断保持“下通海潮”的功能。板浦、卞家浦、新浦,便是在海退过程中,在盐河下游一段一段形成的小河流,而后又一段一段地经过人工疏浚而成为盐河的新的入海河段的。板浦、卞家浦、新浦,也就成了盐河这条玉带上一个个闪光发亮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岁月将人的经历编织如册,积累得多了,总有些往事会悄悄隐在尘封的角落,直到迎来某次偶然间的触发。或许你会发现,那不过是件极平常的小事,却往往引动波澜,让内心的记忆和情感绵延着流淌起来。



  拾小汪 

潘友国


冬日来临。我立刻想起,儿时,我们老家海州板浦一带,有一种叫“拾小汪”的习俗!什么叫“拾小汪”呢?这是老家方言土话,意思是等出鱼的人把鱼拿得差不多了,我们再去拾鱼。

这个习俗起源于何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毫无结果。这种习俗,是不是老家独有,别处鲜见,我至今不敢妄下结论。今天要说的“拾小汪”是我小时候的一段旧事,老实说,旧事重提,本无趣味,但,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于是乎,我决意写下这个题目。

且说,小时候,我家屋后,有一条时河。一年四季,河水清清,长满芦苇,成群的鱼、虾在水底游弋。河边,有柳树、有槐树,以及一些不知名的花、草。这条河曾经给过我太多的快乐。

每到隆冬,就到了这河清塘拿鱼的时节。拿鱼,首先要清塘。就是把河水抽干,要想把一条河的水都抽光,绝非易事,柴油机往往要抽上一天一夜,甚至时间更长。河水抽光后的鱼塘,鱼便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等鱼拿得差不多了,抽鱼塘的人,便会吆喝一声:可以“拾小汪”了。

鱼过千层网。鱼是拿不清的。

在众多的“拾小汪”中,穿皮杈者,皆是有备而来,这样的话,就可以自由纵横鱼塘,大获全胜,半天下来,收获不小。而没穿皮杈的人,只能在岸边附近转悠,寻找目标。离近点的鱼,触手可及,远一点的鱼,可以用竹竿捞,如果竹竿再绑上小渔网,那就如虎添翼。鱼只能乖乖就擒,无处可逃。

家乡的冬日,“拾小汪”可谓奇景。

“拾小汪”的人不少,场面颇为壮观,非常刺激。人们在“拾小汪”的过程中不慎便会陷入淤泥里,鞋子、裤子、棉袄,都弄脏了。

“拾小汪”对我而言,最具有吸引力,乘大人不在意,我也偷偷地溜到河边,去“拾小汪”。虽说拾到不少鱼,可回家时满身被沾染上淤泥,像个“泥猴子”,被大人一顿臭骂是少不了的。尽管如此,我心情也非常愉悦、兴奋,因为,我拾的鱼,足够一家人吃上几顿。

拾来的各种各样的鱼,可以尽情食用,都是野生的、纯天然的、绿色的,比方说:刀鱼、黑鱼、昂刺鱼,甚至还有鳗鱼、小银鱼,都是隆冬里的可口美食。

那时候,物资匮乏,少油,少调料,只是多放辣椒,多放盐,烧好的鱼,却很有滋味。鱼端上餐桌上,吃上一口,鲜、咸、辣的滋味便留在舌头上。吃剩下的慢慢就冻成了琥珀色胶状的鱼冻,味道也不错。对于大人们来说,鱼冻佐酒,尤佳。

某一年,某一天,我在外地和朋友在一家饭馆小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我将老家“拾小汪”的习俗,讲给朋友听。朋友听后,惊讶不已,说,你们老家真神奇,令人向往……

时光如流水,岁月不饶人,一晃近四十年过去了,我已历尽世事沧桑。然而我骨子里的怀旧情绪,只增不减,冬季里“拾小汪”的情景,仍然在我的梦境里缠绕。

如今,老家的年轻人,几乎都不知道这个习俗了。它或许只能存在我们的记忆里,或是泛黄的书页中。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