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园博园:巧解难题 盐碱地上打造“桃花源”
连云港园博园已经正式开园运营,接待八方游客,成为融入港城旅游发展带的又一颗璀璨明珠。谁能想到,这个美不胜收的“桃花源”,竟崛起于一片草木难生的盐碱地。
作为海陆交接城市,连云港市多盐碱土。连云港园博园位于花果山余脉,选址在连云港市海州区云台农场内,面积约237公顷,园博园的原基地为轻偏中度盐碱土,同时种植土层极为稀薄,地下淤泥最深处达13米,这不仅给园区绿化种植带来不少困难,也使得项目地形整理、山势营造以及市政道路和建筑施工都面临严峻挑战。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园林处处长 吕迪说到,在施工之前,我们就对整个园区的土壤条件分区域网格化,分层面进行了化验,在表层土以下的深层盐碱土,它的含盐量要超过正常植物耐受值的三倍以上,甚至四倍、六倍。
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点,项目建设指挥部会同多学科专家现场会商,探索淤泥盐碱土特性及改良技术研究,创新渗透塘、雨水花园等施工工艺,提高排盐降碱效率,同时选择耐盐碱、节水、耐贫瘠、低养护的乡土树种,完成了公共区域各类乔灌木栽植17136株。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全园总挖填土方量约170万立方米。清淤填土后,项目部将淤泥进行固化后重新应用于园区地形整理、造山造势和地基巩固等方面,变废为宝、减少资源损耗、缓解园区土料匮乏的压力。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建设者们还在连云港展园内发现了古盐田的遗址,经过省文保部门的现场勘测,古盐田遗址达到了11处之多,项目部专门对这些遗址进行保护。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园林处处长 吕迪说到,这些遗址的表现也说明了在园博园选址的区域,千百年前就是一个沧海桑田的交接之域,当时都是盐田。在中央湖区在挖湖造景的过程中,发现遗址以后,省文保贸部门就安排专业队伍进行了现场的勘测,要求原址保护,那么我们在地形的整理和塑造中就回避掉这些原来的盐田遗址的范围,让它得以保存,而且这些遗址对连云港的盐业发展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李蕾 魏鑫
通讯员:杨迅 辛玲 董京京
编辑:潘继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