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内外)激活新业态就业活力 释放司法保护效能
外卖员、快递员、代驾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的发展给市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与传统就业方式不同,新业态下的劳动者往往面临着劳动关系不明确、劳动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劳动争议案件频发。针对这一问题,海州区人民法院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年来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情况和应对措施。
徐某是一名骑手,一直在某公司所属站点送货。2021年5月,徐某不幸发生交通事故。这家公司认为,徐某不是他们公司人员,工资也不是由他们发放,不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法院审理后,驳回了原告某公司的主张,认为原告某公司与被告徐某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这是发布会现场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除了劳动关系纠纷案,现场法院还发布了劳动争议纠纷案。法院从基本案情、裁判结果、法院判决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来,海州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递增态势。从案件来看,主要体现在用工性质认定难、用工主体认定难、多重用工认定难,这与单一用人单位通过人工管理的方式存在显著区别,使得新业态劳动者的维权程序复杂、成本增加。为维护好新业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海州区人民法院多举措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坚持“事实优先”的劳动关系认定原则,根据用工事实认定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通过理清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判决确认劳动关系;通过裁判,依法保护平台企业健康成长,对纠纷高发的网络平台及其分包单位、站点加强法律指导等等。
海州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 李秀芬谈到,下一步,我们会积极探索小额诉讼程序的使用,深化溯源治疗。构建全方位多元解纷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多方联动协同,综合化解劳动争议纠纷。加强裁审对接,进一步拓宽和完善裁审对接机制,统一裁审尺度。
发布会现场,法院还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出了建议,希望他们提高法律意识,明确双方法律关系,切实履行合同。在遇到劳动争议时,能勇敢维权、理性应对。
记者:焦薇圩 骆帅
初审:陶晶晶
复审:王立先
终审:陈昌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