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深一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即将实施(2): 学校应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2023-12-04 19:23:49

日前,国务院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目的就是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那么对于这个条例,我市各个学校又是怎么做的呢?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作为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明确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要求学校提供优质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各学校了解到,目前各学校已经把网络素养教育提上了日程,部分学校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教育以外,还针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展开了相关活动。我市苍梧小学就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内容开展了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比赛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竞赛性,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兴趣、培育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

苍梧小学五年级学生 高诗文:我们应该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公开。同时注意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特别是住址、电话号码和账户密码这些。

苍梧小学六年级学生 王梓宸:我们要警惕网络陷阱,网上的一些链接、广告或游戏,这些可能是钓鱼网站的陷阱,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真实的网站和链接,不去点击可疑的内容。

记者了解到,《条例》要求提高学校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加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指导。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时的消费数额,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并予以适龄提示。对此,学校老师表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信息科技老师 于晓:作为老师,我们教会学生们学习如何辨别可信和不可信的信息源,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当然,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家庭和学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老师可以一起对孩子进行网上安全教育,共同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家长和老师之间应当建立并保持沟通渠道。

专家表示,学生们在互联网上保护自己安全的技巧包括保护个人信息、警惕网络陷阱、明智使用社交媒体、识别网络威胁、加强隐私设置、注意网络欺凌、合理使用屏幕时间、学习网络素养、遵守网络礼仪和道德规范等。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学生们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同时,家长和学校也需要与学生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共同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记者:王浩宇 刘从源

初审:陶晶晶

复审:王立先

终审:陈昌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