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线去 到基层去 到群众中去·情暖寒冬》记者“拜师”送外卖 体验在寒风中与时间赛跑
深冬已至,天气有些寒冷,时不时刮过的寒风吹得人直打颤,而每日的大街小巷中,仍不时有穿着显眼工装的外卖员在忙碌奔走。一辆电动车,一部手机,外卖小哥们通过勤劳的双手保证了整个城市毛细血管的顺通。今天,我们的记者“拜师”送外卖,体验他们辛苦又充实的生活,在寒风中与时间赛跑。
记者 陶静:走吧,我们今天拜的师傅就在这间屋里,孙师傅,你好。
孙翔 外卖小哥:你好。
记者 陶静:我今天来拜师啦。
人物档案:孙师傅名叫孙翔,我的临时师傅,85后,外卖职业生涯1年零1个月,对于流动性大的外卖行业来说算是位老资历。
孙翔 外卖小哥:你能不能行啊?
记者 陶静:怎么不能行?很难吗?
孙翔 外卖小哥:天比较冷。
记者 陶静:不怕,你不冷,我也就不冷。
孙翔 外卖小哥:天冷,地形熟不熟悉啊?
记者 陶静:熟悉啊,我土生土长的连云港本地人,大街小巷我都熟。
孙翔 外卖小哥:要不试一下,走。
话音刚落,系统就派出了送单需求。于是,我坐在孙师傅电动车的后座上,开启了外卖员的体验之旅。三个订单全是餐饮,分布在商场的不同街区和楼层。孙师傅三步化作两步,我跟在他身后,开启了“追逐”模式。
记者 陶静:跑得太快了,你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我感觉在拍警匪片。
孙翔 外卖小哥:要是再慢一点,怕时间来不及,楼上拿一单,到西头还要再拿一单。
送外卖第一步,先要去取单。而系统上显示,从取单到送单只剩12分钟,这意味着快,还要再快。好在两单的目的地在同一栋楼办公楼里,我心里暗喜着免去了爬楼的辛苦。
孙翔 外卖小哥:一个14楼,一个19楼,号不一样。这边下去不一定有(电梯)。
记者 陶静:哦,你要赶时间是吧。
孙翔 外卖小哥:已经超时2分钟了。电梯不可能一直等你。
记者 陶静:我今天跟着你,鞋带跑开了很多遍。
孙翔 外卖小哥:你看我从来不穿带鞋带的鞋。
记者 陶静:其实我手都冻麻了,没有办法系鞋带了。
就这样,孙师傅给我上了“第一课”。送外卖这个行当,入门容易,想要干好却很难,该爬的楼梯,一阶都免不了。
孙翔 外卖小哥(接电话):我手上两个单,你是不是9楼的客户,怎么了?烟啊?我已经到门口了,行吧,带啥烟?
记者 陶静:怎么回事?
孙翔 外卖小哥:客户让带烟。
记者 陶静:让带烟?没在他的订单里,为什么要去买烟?加钱吗?
孙翔 外卖小哥:付烟钱,小费应该没有。
这种临时加单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他并没有像我一样,情绪失落,甚至有些气愤,依然像一台满拧了发条的机器,不断向极限冲锋。
孙翔 外卖小哥:到12点了,我就不带你了,因为天比较冷,今天单比较多,今天带你,都是两三单接的。我们正常都5、6个,6、7个这样。主要就是午高峰和晚高峰,单比较多。
记者 陶静:我以为我们刚刚已经很快了,还特意为我们减慢了,那接下来,我就不耽误你了。感谢孙师傅,我们有缘江湖再见。
孙翔 外卖小哥:好,拜拜。
孙师傅说,从事外卖员一年多的时间,他已经记不起跑了多少单,走了多远的路。而在他的同事中,既有朝气蓬勃的“00后”,也有年近花甲之年的劳动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无暇看城市的风景,他们在风里穿梭却给各个角落带去的温暖,此刻我只希望,他们都能平安出单,平安回家。
记者:陶静 杨涛
初审:汪振宁
复审:王飞
终审:陈昌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