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普查进行时》时隔40年,中国再次启动土壤普查
2022年2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宣告时隔40年,中国将启动新一轮的土壤普查。调查的准备工作和试点目前已经展开,全部工作将在2025年下半年完成。
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土壤普查?
答:土壤中的各种生物驱动着地球的演化、不断分解地球上的废弃物和排泄物,让人类有粮食、能源,有干净的水和空气。人类也认识到,要形成1厘米的表土需要数百年,而土壤的退化只要短短数十年,直接影响着当代人的财富和健康。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土壤普查和两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基本性状等,为改革开放后40多年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开垦、中低产田改造、科学施肥、农业区划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同时也发现,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加重、酸化,土壤的有机质发生变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因此,实施第三次土壤普查将能够服务两大目标,即促进土壤的自身健康,实现粮食在质和量上的安全;通过促进土壤健康,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助力中国达成“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问题2:第三次土壤普查对象涉及到哪些方面?
答:第三次土壤普查的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果园、茶园等)、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针对耕地、园地,普查将检测样本中45项理化指标,此外还将开展土壤动物和微生物调查。
问题3:第三次土壤普查对推动土壤生物固碳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土壤构成最大的陆地有机碳库,是目前大气中约8300亿吨碳含量的3倍,和当前每年的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约100亿吨的240倍。因此,土壤碳储存量净增加几个百分点,就代表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土壤既可以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而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又可以通过土壤有机质固碳而作为碳汇。因此减少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的碳固定对于缓解气候变化的意义重大。中国的耕地质量分为10个等级,1等耕地质量最好,10等最差,根据《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中低等级耕地占2/3以上,耕地质量不高、耕作层变浅、土地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抑制。全国耕地平均有机碳含量低于世界平均值的30%以上,低于欧洲50%以上。中国农田相对较低的有机碳含量,也意味着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很大。 第三次土壤普查并没有为土壤固碳能力设定具体目标和明确的任务。但是,其检测指标中包含了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无机碳)这两个含碳的指标,这将为本次调查中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碳库的核算、土壤固碳潜能的评估,以及推进土壤固碳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土壤固碳是实现碳中和与土壤健康的双赢解决方案。我们期待,在第三次土壤普查之后,中国能将土壤固碳作为农业固碳减排技术正式纳入官方文件,制定具体目标、明确的任务和行动方案。
来源: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通讯员:张其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