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直通车》——绿色建筑知多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也包括: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说到碳排放,可能我们马上联想到的是工厂、飞机和机动车的减排。其实,我们每天安身的房屋建筑,就是一个碳排放的大户。据测算,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大约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所以,实现“双碳”目标,绿色建筑是一个关键。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推动建筑节能占比由30%一直到75%,再向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发展。那么,建筑节能都是怎么实现的?绿色建筑到底什么样?
今天节目当中我们也邀请到了连云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王韬杰王处做客节目,跟我们科普一下绿色建筑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运用。
连云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绿色建筑和科技处王韬杰
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主要措施?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我认为主要涵盖3个方面:节约环保、健康舒适、自然和谐。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尊重生态和减少污染,将人类在建筑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节能我们刚才在建筑节能上已经提过了,节地,就是高效节约的利用和使用土地,通过设计师对地下和地上空间的合理使用,让建筑的风、光、声环境也有良好的体验感,节材,就是绿色建筑在建造包括装修阶段,尽可能的采用可循环使用的绿色建材来减少资源浪费,节水比较容易理解。健康舒适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强化对使用者的健康和舒适度。比如室内的通风、室内的采光、室内的隔音、室内的空气质量,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自然、关爱自然、适应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家也看到现在的居住小区的绿化、无障碍、适老化、适儿化设计等,都尽可能的让居民贴近自然。
连云港市绿色建筑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连云港市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建设工作,从2015年起,全市新建建筑全面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设计建造,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从2016年的26%到2021年全面达到100%。目前我市绿色建筑的示范区有四个,徐圩新区主城区、开发区创智街区、连云新城和海州区全域,主要的城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基本全覆盖。连云港市区、赣榆区、东海县也创建成了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市县。2020年以来,我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921.1万平方米,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720.1万平方米。
连云港当地的如何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包括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主要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对外墙、屋面粉刷保温防水涂料,对公共空间增设节能灯具,对小区整体增加海绵城市设计等措施。对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内容更多,公共建筑的能源浪费主要在保温系统和空调系统上,因此公共建筑除改造外墙、屋面的保温外,还有窗户的改造,比如将单层玻璃更换成双层、三层玻璃;其次就是增设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光热或空气能系统等等。目前我们对酒店和医院的节能改造要多一些,他们的经济效益也格外显著。比如市里目前已经改造的神州宾馆、希尔顿酒店等等,他们将原有的热水设施,原来可能是燃气或者电加热系统,更换为空气能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将原有的空调系统,更换为磁悬浮变频式空调系统等等,通过计算,酒店进行节能改造后的投资回收期大概在3年左右。
为了达到更为严格的执行标准,新建筑如何实现全过程的节能?
我们对绿色建筑的全过程监管,就是从土地出让、到规划设计、绿色建筑专项设计方案、到施工图审查、施工管理、竣工验收、运维管理和宣传引导各个环节。在土地出让和规划方案阶段,我们要明确绿色建筑的星级,在绿色建筑专项设计方案阶段,我们要明确绿色建筑达到相关星级要求的技术措施,在施工图环节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进一步细化,施工过程严格按图施工,竣工验收对相关技术予以明确。
你认为绿色建筑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2020 年全国建筑与建造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50.9%。因此,加快发展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县城、社区、乡村,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城乡建设方式转型,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经途径,也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手段。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对绿色建筑的过程监管,确保每个老百姓都能住进节约环保、健康舒适、自然和谐的绿色建筑。
广播传媒中心记者:陈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