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驻赣榆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以“一村一品一特”引领乡村振兴
对于农村、农业发展而言,有特色才有吸引力、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探讨创新产业模式,市委驻赣榆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紧盯一个“品”字,立足一个“特”字,以党建引领,助推基层治理与产业振兴等工作,走出一条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
强党建
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工作队进驻帮促村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工作队坚持“一村一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1+7”党建矩阵,即工作队打造“蓝天”党建品牌,队员所在村结合后方帮促单位特点和本村实际情况,打造赣马镇柳树村“红石榴”、厉庄镇东陡岭村“云端厉庄”、班庄镇黄班庄村“榆水情”、城头镇谢坡村“榆快学”等党建品牌,形成点线结合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厉庄镇开展直播培训
促发展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取得新突破
工作队立足各村实际,坚持“一村一特”差异化产业发展之路。如沙河镇官庄村发展蜗牛养殖加工产业,赣马镇柳树村发展多肉产业,厉庄镇东陡岭村发展电商直播产业,海头镇宅基村发展果蔬种植产业等。
班庄镇黄班庄村曾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为解决农业资源单一、缺乏产业支撑等问题。工作队采取“飞地”模式,投资近150万元建设抗日山红星农场项目,采用同样模式,工作队还在城头、厉庄、沙河、赣马等乡镇采取同样的“飞地”模式投入了工业厂房,增加乡镇财政收入的同时,帮助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班庄镇抗日山村红星农场
城头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内,近百名农村妇女们正在有序操作,完成一批外贸订单。“工作时间灵活,收入稳定,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的收入。”缝纫工王娟说,她们这些姐妹都是乡村振兴最大的受益者。
城头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厂房生产场景
一年多来,工作队始终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想方设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7个驻点村共引进强村富民项目18个,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00万元。
优治理
推动乡村治理实现新提升
让乡村更美、人更舒适,离不开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进塔山镇店子村,一个醒目的村牌映入眼帘,一群大妈在新建成的乡村大舞台上在跳广场舞,大爷们在长廊里下棋,孩子们在新建的广场上嬉戏。村内的幸福生活迅速抓住人的眼球,每一个转角都是一处风景。
塔山镇店子村村民活动掠影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应当是治理的主体,乡村治理的核心就是要突出农民群众的参与。
一年多来,工作队注重发挥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有效提高了乡村善治水平——共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近294件,切实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惠民生
推动为民服务展现新作为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工作队带着一颗火热的心,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暖心人。“以前,我们晚上多数都待在家里。现在,一吃完饭,大伙就聚在路灯下聊家常”。面对黄班庄村的夜晚灯光昏暗,破损的水泥路坑坑洼洼,很少有村民出门。工作队为了完善村里的路灯设施,消除道路交通存在安全隐患,多方对接,为村里争取了500多万元的资金,开展村道硬底化、完善路灯设施、利用闲置土地建成文化公园,黄班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黄班庄村村民在路灯下休息娱乐
一年多来,工作队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听取群众诉求,积极筹措帮扶资金,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据统计,2022年以来,7个驻点村共筹集资金2800万元,完成36个民生项目建设,为群众办理民生实事200多件,助力解决困扰群众的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
“乡村振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队员们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田野,大家锚定乡村振兴目标,和镇村干群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想到一起、干到一起,深入基层一线,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市委驻赣榆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长、赣榆区委副书记任文革说,“我们将牢记市委赋予乡村振兴使命,做到日复一日地坚守,一点一滴地积累,持之以恒做好为民服务工作,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来源:连云港市委驻赣榆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通讯员:孙佑祥、陈海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