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防溺水 这些“救命”指南要牢记

2024-06-12 16:10:31

每年夏季是儿童溺水高发时段,溺水已成为我国0至17岁青少年儿童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一旦出现溺水,营救黄金时间只有3-4分钟。那么,溺水发生时会有哪些表现?我们又应该如何开展自救互救呢?

夏季里儿童溺水通常发生在户外水域,由于户外水域条件复杂,无论孩子是否熟悉水性,家长都应当做到全程守护,不要等到呼救才开始警觉。

连云港市消防救援支队青峰路消防救援站水域救援组组员符勇智说,溺水其实是快速而无声的。所以绝大多数溺水者是不会呼救的,因为他们想保持他气道的开放,在这个时候他如果使劲一叫,可能水就进来了。

家长们在孩子游泳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关注孩子的动态。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例如突然安静、头部低垂或在水面上挣扎等,就应立即采取行动。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不慎落水或者溺水,又该如何应对呢?

连云港市消防救援支队青峰路消防救援站站长朱永超说,首先要保持冷静,切记不要将手举过头顶拼命挣扎。这样只会加速我们下沉,造成更大的危险。可以像这样,我们的头部向后,口鼻向上,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划水。

消防员介绍,类似“自救漂浮”的姿势,除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有效防止溺水者进一步下沉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体力消耗,为溺水者争取更多等待救援的时间。如果在游泳过程中,因为腿部肌肉痉挛或抽筋导致溺水,同样可以采取仰泳的姿势,同时用手轻轻抓住抽筋的部位,向脚背方向轻柔拉伸,缓解肌肉紧张,直到疼痛逐渐缓解。

连云港市消防救援支队青峰路消防救援站站长朱永超说,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后,不管会不会游泳,都不要下水救人,因为他的心智及体力均无法胜任抢救溺水者的工作。

消防员表示,由于溺水者在慌乱中会用力抓住施救者,未成年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此时盲目下水施救,很可能给自身带来很大的危险。当发现同伴或者其他人溺水了,应当第一时间大声呼叫,找大人帮忙,报警求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救者可以利用竹竿、木棍、绳子或者游泳圈、救生圈等,把溺水者救上来。

来源: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生活传媒中心

记者:韦余苍

编辑:黄   伟

复审:张杉杉

终审:童大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