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我家出行方式的变化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里,我国的交通设施、出行方式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港城普通市民来说,家家户户出行工具的更迭交替,更能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生活日益富足充实、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祖国
刘阿姨出生于1951年。回忆起60年代初去外婆家的情景,她记忆犹新:
我舅奶家在台北盐场。我和我妈带我四妹去。她一周岁,我才十三周岁。从张圩坨到台北盐场,七八十里路,从一早走到天晚,才能走到她家。我大这些人去呢,小的不会走路的,就用竹子筐,给他坐里头,用带大襟褂子纽起来。那头用石头配着,挑着。
(网络图片)
很长一段时间里,两条腿就是大家主要的出行工具。这一情况一直到70年代末有了变化。
1978年,在孩子出生后,刘阿姨的小家庭买了第一辆“28”型号的永久牌自行车。这辆自行车花了一百多元钱,是家里绝对的大件儿——那个时代,自行车可是紧俏商品,并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
刘阿姨:
还是托人买的,我大姐在供销社。因为老头到机械化鸡场上班,离家里没有十里路也差不多,早出晚归,要有车骑。
(网络图片)
1962年出生的李阿姨那时候也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
可能都要高中毕业了,那时才买第一辆自行车。我真正自己属于自己的车,是买个26的那个自行车,就美死了那时间,有个自行车哦,出去不用腿走了,就很美的那种。
这辆自行车以后,李阿姨还拥有过一辆俗称“小木兰”的摩托车,在当时也是让人羡慕的出行工具,和自行车相比,速度更快了,也更省力。
比摩托车更高档的当然是轿车了。同样是1962年出生的张阿姨在1998年的时候就坐上了自家的轿车:
98年买的桑塔纳,06年、07年买的别克,15年买的奥迪。那时候17万多,第二辆别克,是25万。奥迪车子买将近50多万。
(网络图片)
今年快到70岁的刘阿姨家里,主要的出行工具也升级成了小轿车,她感叹说: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事。现在能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都是托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福。
(网络图片)
刘阿姨:
08年小孩买了轿车。闺女带着外孙女走娘家都是开着轿车。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家能买得起轿车。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国家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手里有钱,样样都方便,这都是国家政策好,给老百姓带来福。
来源: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