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我家70年】吃水方式折射百姓生活

2019-12-02 17:38:31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我市居民从家家户户打水井、从河里挑水喝,到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群众的取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百姓生活、社会发展的变化。

今年73岁的许秀英阿姨家住市区农垦小区,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家里淘米、洗菜,准备做午饭。许阿姨告诉记者,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用水都很方便,但回想以前的家庭用水情况,她很有感触。

居民 许阿姨:我小的时候用水很不方便,都要到河里面去提,提回来以后呢,装在一个大缸里面,淘米、洗菜、洗衣服,全是靠那个那个水。用时间长那个缸周围都有绿苔,所以说就很不卫生。

许阿姨说,那个时候不仅用水非常不方便,而且水质也很差。


居民 许阿姨:后来我们六几年到农场以后,都要自己挖一个小坑,让它那个旋出来的水在往家里提,提回来以后有的时候有地方用明矾把它打一打,有的人就这么用,那个水都是咸的。

在她的记忆里,家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终于用上了自来水,当看见白花花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流出时,她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居民 许阿姨:第一次用上自来水觉得很方便,在家里面,比如说你晚上在外面洗吧,都有蚊子,后来在家里都有了自来水以后,反正晚上什么时候洗都行,夏天都没有蚊子,很方便很方便。

对于市民这么多年的用水变化,在连云港市自来水公司工作了32年的秦刚也是深有体会。

市自来水公司运行管理部部长 秦刚:连云港自来水公司始建于1961年,当时的规模是2万吨,在这之前港城居民大部分都是吃的自挖的井水和山上的泉水,只是少部分医院、工厂用的是自来水供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港城的供水事业走过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之路,解放初期,我市只有凰窝水库和山东庄水库两个供水水源,供应范围也仅限于当时的港口、码头、火车站、医院及很少的部分居民用水。1961年6月,连云港市自来水公司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公司只有一座海州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改革开放之后,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陆续扩建了海州水厂,新建了茅水厂和第三水厂,日供水能力大大提升。

市自来水公司运行管理部部长 秦刚:目前我们的供水能力已经达到了40万吨,其中的30万吨的已经完成了深度处理,目前这个是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

改革开放以后,港城供水行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公司供水服务面积达到1200平方公里,服务人数约100万人,用户总数34.9万户,居民生活用水一户一表到户率达到98%,直径100毫米以上供水管网1338公里。现如今,市自来水公司的目标已经从让百姓用上水变成用好水,公司采用全过程控制系统,全面检测水质情况,保证居民用水质量。

市自来水公司运行管理部部长 秦刚:全过程控制呢,是从取水口到老百姓的水龙头,我们对取水口进行了水质检测,包括水厂中间的过程控制和混凝、沉淀,包括过滤、消毒,各个环节都实行了在线的监测,这个能有力的保证出厂水的质量,这样也让老百姓和政府对吃水这一块比较放心。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港城的供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一步,市自来水公司将以城市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为契机,改造老旧管网,改进水处理工艺,不断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和提升饮水水质,满足人民群众的饮水需求,托起人民群众更多幸福梦。

来源:《
港城365

编辑:徐蓓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