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魔术中的干货,你还不知道嘛?
近日
我国首次海上发射火箭模型
入驻中国科技馆
为青少年筑起航天科普教育的交流平台
青少年去科技馆
如何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呢?
本期《强国课堂》上,我们请到了李象益,他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把科技馆里最有价值的知识收入囊中,讲述“科普界的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
李象益,中国科技馆原馆长。1983年,科学家们呼吁建立一个国家科技馆,李象益被抽调去创建中国科技馆,他的工作也逐渐从科研转向了科普。
作为中国科技馆的创建者之一,他推动了全国科技馆以科学中心理念建馆与科普创新,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科普领域最高奖“卡林加奖”。
这位在全球科普界响当当的人物,出门作报告时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百宝箱”用来变魔术,以备科普之需。
他每次变小魔术,目的都不仅是要讲述原理,更在于启发青少年形成习惯探索和发现的科学思维。
在《强国课堂》上,这位老者拿出一块红绸子,“小朋友们看,我把它从右手塞到左手”,然后他张开双手,结果两手空空。“我再把它变回来”,红布又出现在他手中。
这是什么科学原理?“这运用了心理诱导中的一个原理——非注意盲视。”李象益展示出套在大拇指上的“假肢套”,其实红绸子被藏到了这里面。“科学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学会探索和发现”。
作为我国科普事业的推动者,李象益见证了中国科普场馆建设取得的成就。
但李象益觉得,中国的科普教育从创新和深度教育方面,依然有所不足,科普的目标不仅是让公众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有科学的应用能力。
所以现在的科普教育应该关注如何从知识层面提高到思想方法层面,而这,也是他正在努力的方向。
30余年的科普工作
他不仅是一个科普的命题者
更是一个科普的解题人
在《强国课堂》上
李象益将带领大家一起向创新思维出发
向未知出发
......
他希望同学们多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探索与发现,把自己培养成为有诚信、有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几十年如一日
坚持不懈从事科普的人生历程
体现了他对科普事业饱含的深情
正是这样一位学者
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普事业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王惠 实习:师凡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