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层】市社会福利中心里的师生鼓乐队

2020-01-10 16:26:13

在近日举行的连云港市第三届网络春晚上,由市社会福利中心师生表演的节目《爱的节奏》,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孩子,何以能演奏出精彩的乐章。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记者就走进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你呈现这支乐队成功背后的故事。




正在学习敲鼓的孩子叫连敏欣,是一名自闭症患儿。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老师们回忆,连敏欣刚到福利院时,个性孤僻,与她正常交流都很困难,更别说教她学东西了。



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教老师 李敏: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是零沟通,我们不断问她一些事,她直接有眼睛瞟你一下,就是说,我回答过了,我跟你打过招呼了。


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教老师 陈雪:最早期她刚入院的时候,最难的是她不信任我们,喊她的名字,她都不会回应的。你说你过来,或者我们去吃饭,她都没有任何反应的。她也比较抗拒,不允许我们去碰她。


不光正常交流困难,她时常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攻击他人,自残自己。


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教老师 陈雪:有点自残的倾向,喜欢用手抠嘴巴,抠得血啦啦的那种,落疤之后再抠。



连敏欣入院已经5年了,和其他孩子一样,他们来的时候大多是孤儿,没有多少身份信息。于是,福利院给这些孩子起名字时,都让他们姓连,连云港的连。进了这里就是一个姓,一家人,老师们像父母、兄妹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温暖他们。



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教老师 陈雪:慢慢就建立一种情感上的信任感,叫亲子依恋情,之前有了情感上依恋之后,她就信任你,信任你之后,她才会听你的话。

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教老师 李敏:就是长期累月的情感的沟通,慢慢地才会说,像我们今天这样。


有了情感的沟通,老师们尝试着教给她一些知识。粘贴画,由单色到多色,由小幅到大幅。读书,由一首诗到一本书。



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教老师 陈雪:刚开始的时候,颜色太多,她区分不了,所以我们就用最简单的开始,两种颜色,对比比较明显,慢慢一种贴,到后期,你可以看到这种比较大幅的,然后颜色越来越多。


现在的小敏欣会贴画、会读诗,会唱歌了,嘴角上也没了伤疤,脸色也变得白晳。像教连敏欣一样,福利院老师教每一个孩子都要付出很多。为了在第三届网络春晚上表演《爱的节奏》,老师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教老师 李敏:其它孩子可能学得快一点,一周时间可能学会一首歌曲。我们一周时间可能只能学会一个节奏型,甚至要用更多时间去掌握这个节奏型。


老师们发现,音乐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在情感、社交以及自信心培养上的帮助,学习起来非常刻苦。



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教老师 李敏:比如说,平时他们学会了一个鼓点之后,那种欣喜,那种自信,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即使他打得通红,已经很疼,手在那甩一甩,用小嘴巴吹一吹。如果我说某某小朋友,你把节奏打五遍,那他一定会打五遍。



市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部主任 赵尉华:我们老师的付出比常人的老师付出要多的多,更骄傲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一旦成功以后,老师有一种幸福感,而且孩子表现也明显成功,感觉到自豪的那种感觉,从孩子脸上,还有行为上都能表现出来。



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支特殊的鼓乐队在网络春晚上奏出了美妙的乐章。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医生和领导们也希望通过媒体,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孤残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市社会福利中心康复医师 赵星星:我们的康复团队需要有更多的爱心,更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呼吁全社会更关注我们这些孩子,为这些孩子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


市社会福利中心 副院长 唐喜军:现在社会上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诊断出自闭症状况下,不愿意承认孩子患有这种疾病,从我们专业的康复治疗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儿童应该早发现早治疗,经过专业的康复,不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


编辑:胡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