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时空│早期摄影术是如何传入连云港地区的?
岁月的模样总会在匆匆流逝的时光里逐渐模糊。许许多多曾经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痕迹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也会悄悄的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照相机的发明使精彩的瞬间得以定格,让我们的记忆更加直观、生动,从而深受大家的喜爱。
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拍照变的十分方便、容易。那么,你还记得照相用胶卷的年代吗?了解连云港地区的早期的摄影术是如何传播的吗?知道海州地区的第一个照相馆吗?今天,我们来关注摄影在连云港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1838年8月,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摄影术就从法国传到了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的第一张照片诞生于1844年。当时,法国的贸易代表团到中国来做生意,签订协议的时候给清朝的一位代表拍了一张照片。

连云港市老年大学摄影班教师 王维勤:在广州的一个轮船上签的这个协议,当时中国没有什么证件照,这些东西现在叫证件照过去叫小照,外方签订协议的代表,每人都拿出来一张照片送给中方。法国的叫埃及尔的拍了大清的一个代表叫耆英拍了一张证件照,这是摄影术发明以来中国最早的一张照片。
1898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董师中将摄影术带到了板浦,从此,海州板浦地区出现了照片。

连云港市老年大学摄影班教师 王维勤:法国天主教就是知道连云港大浦港,知道这个地方也快要开放了。所以,他们就派传教士到海州地区的传教,传教士叫董师中。他在海州那个地方就是新海电厂河边盖了教堂,后来他到板浦区进行考察。当时板浦有盐商比较富裕,是个中转站,比较繁荣,想在那个地方盖教堂进行传教。他在板浦的街头拍了一些街景。
董师中在海州的工作是兴办教会学校进行传教等方面的活动,他到板浦也是为了传教,街景只是顺便拍摄。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一顺便之举,让好奇青年王丽生在连云港市的档案资料中里留下了一笔。

连云港市老年大学摄影班教师 王维勤:当时板浦有一个叫王丽生的,他就很感兴趣,这是干什么的,他就从来没见过照相机,没听过摄影这个词。他就缠董师中这个传教士。传教士觉得他非常感兴趣,就跟他讲讲摄影术的一些作用,最后他们俩就相识了,相识以后呢,他经常去呢,就帮他,零碎事情都是他的,就跟董师中结成朋友了。所以把他就教会了这个摄影术。
王丽生在董师中传教士的帮助下,于1990年在板浦开办了海州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家照相馆——“丽华”照相馆。
董师中的无心之举让海州地区有了照相馆,而美国传教士慕庚扬则是有意识的通过摄影术为海州地区留下了许多历史照片。1907年慕庚扬来到海州,建教堂,开诊所、建医院、办护士学校。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就是慕庚扬开办的“义德医院”。
慕庚扬在海州工作、生活之余,经常拿起相机,拍摄自己和周边的人和事,为民国时期的海州留下了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连云港市老年大学摄影班教师 王维勤:这个人非常爱好摄影。他拍了海州,也就是连云港地区大量的照片,这个是非常难得的,过去早期哪有人拍照片,没有。就是慕庚扬拍了大量的照片,关于连云港的政治方面,社会民生方面,他特别注意拍那些贫苦的农民,拍的非常多。记录了当时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慕庚扬当时拍摄的历史影像资料反映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记录穆庚扬工作学习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反映清末和民国初年(1908-1935)海州地区民俗风情和社会状况的场景。这也可说是慕庚扬为海州近代文明史传承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摄影术的产生和传播,形成了档案的一个重要门类——照片档案。市档案馆现存照片档案约15万张,这些照片档案反映了100多年来连云港历史发展的各个侧面,成为连云港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在此,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将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捐赠市档案馆安全保存。
来源:FM927
编辑:张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