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子有方》:和孩子聊聊诗与哲学

2020-04-14 16:40:51

你作业写完了吗”“你今天认真上课了吗”“你就不能看点有用的书啊……在我们家长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中,这类话语占据了一大部分,家长很无奈,孩子也厌烦。如果,我们能用一点日常时间,同孩子聊一些看似“无用”的话题,比如哲学,比如诗,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会让孩子不切实际吗?会让我们绞尽心力吗?今天我们连云港综合广播《教子有方》节目就带着这些疑问请进一位嘉宾:她说要用日常时间同孩子聊聊哲学和诗。


(符丹清连云港市苍梧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喜欢孩子,喜欢书,喜欢思考,有一些“面冷心热”还是两个女孩的妈妈。作为妈妈,她喜欢和女儿聊天、读书,指使女儿干点活儿,最喜欢和孩子分享诗歌和孩子探讨哲学!)

    我选择了同我的小朋友聊一聊哲学和诗,是因为我认为哲学和诗是最接近孩子的东西。

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说一些出人意料非常深刻的话,甚至有人说过孩子是最接近真理的人群。我管大女儿叫棉花,她从小长大的一些事和说过的话,我会记录下来。记得她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和我在回家的路上聊天,我们一边骑着电瓶车,一边在说“谁比谁大”,说到最后,就说到了“世界比什么都大”。在我以为这个话题就算说完时,棉花突然说:“妈妈,我想到了,爱比这个世界更大!”直到现在,我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堪称深邃又浑然天成的哲学发现。至于诗,几乎所有好的诗中,所具有的赤诚纯真,都与孩子的特性高度统一。棉花上学后,有一年国庆假期,她在客厅看了会儿电视,我在厨房做饭,她跑过来问我:“妈妈,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呢?”我努力地思考了一下,想从人类起源的角度解释一下,她又说:“我知道啦!是祖国!祖国是所有人的妈妈!”我很惊讶,后来我把她的这几句话记录下来,再一读,可不就是一首浑然天成的小诗嘛——

妈妈,

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呢?

我知道啦!

是祖国!

祖国是所有人的妈妈!

瞧,孩子简直就是天生的小哲学家和小诗人。

我在2016年带一年级的学生,在班级开展了跟随季节读古诗的活动。当时恰好棉花同学也读一年级,我就把班级孩子每次分享的季节诗教给她背。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有一次我们去东海西双湖公园踏青游玩,走走看看拍拍照很开心。我让棉花给我拍照,她指着湖水忽然有感而发:“妈妈,这是不是叫‘春来江水绿如蓝’啊?”这让我很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令人敏感而丰富的影响力。

那么,我又是如何让聊哲学和诗这事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接着地气的呢

首先是对话的时间地点尽量符合日常作息规律和孩子聊天是生活的一部分,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不用刻意,更不要破坏日常的作息规律。我们家的规律是,晚上洗漱后临睡前,棉花为我读首诗,并说说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我给棉花读一段儿童哲学的书,然后发起一个话题,互相聊一聊,到睡觉时间时,就休息。这个时间段人的身心比较放松,在卧室的氛围也比较温馨,所以聊天话题的走向很容易有“天高任鸟飞”的效果。

其次,对话的内容以日常生活和见闻作为主体。聊天的内容不必要强求“高大上”,也不要带有说教意味,日常生活和见闻都可以成为主体内容。棉花在三年级期末暑假前读完《哈利波特》全集,暑假中读完《西游记》彩绘版,又看完电视剧版。有一天临睡前,她突然问我:妈妈,你说伏地魔和如来佛谁更厉害一些?

我:那你想像一下他俩相遇打架的场面嘛!

棉花:我觉得伏地魔会赢,因为他会先使出一招魔法把对手定住,而如来佛则是很淡定的。

我:淡定?伏地魔又是什么风格呢?

棉花:张牙舞爪,很凶

我:你希望谁赢

棉花:如来佛

我:你觉得凶悍的伏地魔会赢。我却认为在一动一静相互战斗时,静的那个会赢,所以我觉得如来佛会赢。

就像这样,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视,都可以聊,只不过是把哲学元素渗透进话题中,就会让聊天变成更有意思和意义的事情。

生活里所有发生的一切,其实都可以和孩子从哲学的角度举重若轻地聊一聊。

经常会有熟悉的人问我:“你的工作节奏满紧张的,还能做这个事情,是超人吗?”我通常会真诚地回答:“其实这个和孩子聊天的时光,对我是一个抚慰的时光,有时还是一个从孩子身上学习的时光。”

另外,我对于和孩子聊天并不要求有回报

比如我和孩子聊诗,并不是要求孩子很快学会写诗成为诗人;我和孩子聊哲学,也并不会要求孩子成为十全十美的“好孩子”来回报我。而恰相反,棉花的身上有许多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扰,但认为经历这些问题和困扰正是对孩子人生的一种回馈。而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也许是因为和孩子聊聊哲学聊聊诗给我的回馈。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自己非常喜欢的哲学诗,祝愿大家能和孩子一起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是来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那静止的弓。


附符丹清诗朗诵:《论孩子》

来源:FM10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