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时空│早期摄影术是如何传入连云港地区的?(二)
中国照相业界有个知名的老字号,它叫“王开”照相馆。最早开设于北京,1920年,王开老板王炽开把照相馆从北京开到了上海后,开启了照相行业里的“王开”时代。
老海州人都知道,连云港地区也有个“王开”照相馆。那么连云港“王开”是什么时候又由何人开设的呢?它和海州地区第一个照相馆“丽华”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上海“王开”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本期节目我们讲述连云港老字号“王开”照相馆的故事。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知道海州地区第一家照相馆是1900设立于板浦的“丽华”照相馆,他的老板叫王丽生。王丽生并不是板浦人,因为这个照相馆,他的子孙后代在板浦扎了根。
连云港市老年大学摄影教师王维勤:他是安徽人,徽商啊,到处乱跑。他父亲把他带到外面闯荡了几年,也见了一些世面。
1895年,十五岁的王丽生跟着父亲从安徽到外地谋生,从武汉到扬州,都没能落下脚来。后来得知有个表叔在板浦开店,而且经营得不错,于是取得联系来到板浦,找到了这个姓马的表叔开办的“源迪昌”钱庄,在那里学徒。
1898年的某一天,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董师中到板浦考察,打算在此建教堂传教,在他拍摄板浦街景的时候,见过世面的王丽生缠着董师中问他在干什么。一个好学、一个愿教,一来二去,王丽生掌握了摄影技术。两年之后,“丽华”照相馆便诞生了。
为了让子孙后代将照相馆经营下去,王丽生将儿子王朝阳送到了上海,跟罗鑫泉学习摄影技术。
王维勤:他十几岁王丽生就把他送到上海去学习了,就跟这个罗师傅学。五卅惨案爆发了,他已经17岁了,那时候没有新闻摄影记者。时事新报就跟他的师傅罗鑫泉谈,谈拍照片。就是一些新闻照片需要的话就叫他去拍。正好五卅惨案爆发以后,罗师傅就带着王朝阳,重的东西就都叫他背。
王朝阳像当初的王丽生一样,扛着师傅的三角架、背着师傅的感光玻璃片箱,奔赴各个新闻现场,陪着师傅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照片。
王维勤:冒着危险拍了很多五卅惨案的照片。包括工人罢工、学生游行。反对日本,英国这些,不买他的商品,叫买国货。他跟师傅一直去拍这些照片。功劳有他一半。但署名都是罗鑫泉,没有王朝阳。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很多这些照片。
跟着罗鑫泉学习了三年的摄影术之后,王朝阳出师了。随后他被聘请到南京的一家照相馆当摄影师。一年多后,他接到了家乡传来的消息,他的父亲王丽生病了,“丽华”照相馆急需他回去继承。
王维勤:不久以后,他父亲就去世了。之后照相馆的名字呢,家里的亲戚啊起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他都没同意,他说干脆就叫王开照相馆。上海王开照相馆还是很有名,在南京东路。王开照相馆他觉得这个名字很好,自己的姓也跟他联系起来了。后来人家干脆就不叫他叫王朝阳,因为在板浦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就都叫他王开。
上海“王开”照相馆是上海滩上第一家照相馆,且规模庞大、设备一流、项目齐全,是为行业翘楚。王朝阳将“丽华”照相馆改名为“王开”照相馆,或许是认为“王开”是上海的第一家照相馆,名气非常大,“丽华”是海州地区的第一家照相馆,也应该有相同的名气。
王维勤:他经营还是很不错的,曾经到淮安去讲过课。因为他在上海学过,技术上都是很不错的,所以就请他讲课。在板浦经营也非常好。王开照相馆的解放后也还是蛮出名的。
后来,王朝阳将“王开”照相馆交给了自己的孙子。1956年,公私合营,板浦的三家照相馆合并成一家,不再使用“王开”这个店名。
2004年5月9日,王朝阳逝世,享年96岁。而已经更名为上海王开摄影有限公司的上海“王开”照相馆历经百年商海变幻,依然在南京东路上迎接着八方来客。
来源: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