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档案时空│生命之舟的“摆渡人”— 连云港市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郭淑英的故事

2020-05-08 19:35:40


在中国医学界,“林巧稚”的名字广为人知。她一生未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在连云港医学界也有这样一位女性,83年的人生历程中,她为连云港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授予“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誉为连云港市妇产科的奠基人之一。她就是郭淑英。


(工作中的郭淑英医师)


1915年郭淑英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县肖张镇,1935年于河北国立枣强高级护士学校毕业后来到天津就职于英国人开办的“马大夫医院”。后几经辗转,到江苏徐州基督医院当护士,并结识终身伴侣,二人结婚后便到赣榆县开办义生医院。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郭淑英医生)


郭淑英长子朱秋华:当时到了四六年的时候,我父亲应当地部队的邀请就参加了部队医院。当时家里不知道人就走了。那个时候部队特别缺乏像我父亲这样经过专科学校出来的医生,就把他要留在部队里。后来我父亲最后也同意了,就回家跟我母亲商量,把我们青口的义生医院就关闭了。


郭淑英带着三个孩子参加部队医院后,天天行军转移,抢救伤员,有时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刚刚睡下,又突然通知“有情况”又得马上转移。


朱秋华:每天报不完的就是有情况有情况啊,一来情况呢,我们就得走,跟着部队行军好长时间。我跟我姐姐就是坐在一个小驴上,两边一头一个筐,一头坐着我,一头坐着我姐姐,整天就转移。


1947年参加革命队伍,郭淑英先后在莒县医院、滨海军分区医院当护士。1948年11月,连云港解放,郭淑英跟随丈夫又调到刚建立的新海连特区医院,这时她已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不久新海连特区撤销,夫妻二人又重回临沂地区中心医院。


1950年,郭淑英家庭又逢变故,她带着5个孩子几经辗转来到新浦。为了生计,郭淑英在原老区政府对面的一条小胡同开设了“郭淑英妇科门诊”。


朱秋华:当时我母亲跟我们讲过,当时生一个小孩是四块钱,他说一个月要收九个的话就够我们全家生活的。不到一年吧,当时当地的两位医护人员就来找我母亲。她找到我母亲想和我母亲联合成立一个叫新浦妇幼保健医院。后来我母亲去了以后就逐步扩大了,到十多个人左右,在民主路后面那条街上挂了牌子叫新浦妇产科诊所。当时我母亲是负责人。


1951 年10月,新海连市工人医院(1986年更名为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告成立。开诊时只有15个工作人员,设15张简易病床。作为创始人之一的刘一麟医师在筹建会上提议,医院妇产科非郭淑英莫属,众人一致同意。同年11月,郭淑英从新浦妇产科诊所来到医院。


(新海连市工人医院)

(郭淑英医师和她的父亲)


建院初,郭淑英带领一个学员、一个卫生员着手筹建、开展妇产科工作。当时器械只有郭淑英带来的一把产钳、几把血管钳和自做的几个产包,没有消毒设备,条件极其简陋。


从1952年建设初期的10张床位至1963年设置25张床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妇产科只有郭淑英1个医生,病房—产房—婴儿室—门诊,里里外外一把手,吃住在医院,随请随到,她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妇幼事业上。


朱秋华:退休以后领导还动员她上班,她也答应了。有一次去了一个难产,没有办法急诊处理不了。值班的医生呢让家属去找我母亲。因为当时住宿条件比较差人民医院宿舍,交通也不是太方便没有汽车只能是用自行车把她带过来。那是刚下了雪不久,路上比较滑,我母亲从车上摔下来了,左手臂小前臂被摔断了。骨折以后呢,我母亲当时也没吭气,她又跟着走到医院里做完了手术,把这小孩平安的接生下来。第二天天亮了她才到医院外科找那个苏大夫把她看一看,一拍片子骨折了,把她手又接上了。


这件事情发生后,家人开始阻止郭淑英外出接诊。但是她依然坚守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一直到75岁身体确实不行了,才真正的退休回家。


郭淑英用她的一生践行着生命之舟的“摆渡人”的光荣使命。


编辑丨刘敏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