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新闻可阅,并可参看江苏报纸由新华社写一条新闻播发。”这是1958年1月2日,毛泽东主席看到《新民报》晚刊对江苏少先队员开展“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活动情况报道时的批示。

毛主席的批示坚定了少先队员修建“红领巾水库”的信心,共青团江苏省委号召全省少年儿童每人捐一分钱,投入修建“红领巾水库”;赣榆县在全县开展为“红领巾水库”建设捐资一角钱活动;宜兴县城南小学、上海县鲁汇中学、景仰小学把过去“小五年计划“活动的收入,率先汇到团省委;全省少年儿童共捐款7万多元,落实了水库建设的资金。回忆起当年建设“红领巾水库”时的场景,当时担任前进村会计并且参与建设的李步祥脑海中涌现了一个字——苦。李步祥:当时干的时候非常困难吃没有什么吃。到了三月,就连山芋干都是好粮食。吃什么呢,都吃地瓜一样就是山芋干的秧子,就吃那个干活。“红领巾水库”所在地为山岭陡坡,三面环山之中,东北有夹谷山、马山、刘山,西与山东省拉子山为界,独特的地形使得该地区春旱夏涝;同时这一带地区是抗日老根据地,曾遭受到日伪对山区的树木与土地的破坏,国民党与地主豪绅的压榨剥削,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在这里没有牛羊,山上荒芜,山下水少草稀。农业产量很低,一般年景的年产量不过150斤左右;每逢暴雨,山洪滚滚南下,下游一片汪洋,庄稼盼天收,群众生活苦不堪言。正是因为苦,没有粮食吃不饱饭,所以兴修水库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修建水库虽然辛苦,但是当地干部群众心里充满了希望。李步祥:建成水库我们班庄就能灌溉土地,栽水稻,五九年就开始栽水稻了。没有水稻以前,没有水呀。以前也就种个个小麦地瓜花生,还有其他杂粮。下暴雨,山下都被冲了。没有办法,到后来水库打好了,地也整好了。这个水库建了对老百姓有很大的好处。旱了能浇地。栽水稻多打粮食。在水库修好之后,赣榆又建成了红领巾东干渠,并与续建的小水库沟通配套,形成抗日山前的小水库系统。村民在荒山坡复垦出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梯田,丘陵间的沟沟壑壑间泅着水汪,牛羊的蹄印散落在草间,涓涓细流滋润着万亩田园,革命老区焕发新的活力。 2006年7月,由连云港市《苍梧晚报》联合《金陵晚报》开展在“南京——连云港”两地寻找红领巾水库的倡议者、参与者、建设者、知情者活动。连云港市团市委等单位代表全市青少年通过《金陵晚报》向南京的老红领巾发出的邀请信。
2006年7月12日,一代老“红领巾”相聚在红领巾水库旁,他们有的前来圆梦,有的带着亲人的嘱托,有的已在连云港工作多年,他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当初参与建设的红领巾水库,喝一口这里的水。
尘封的历史再一次焕发沸腾的激情,老少红领巾跨越半个世纪的握手,掀起了港城热潮。连云港市团市委组织少先队辅导员和驻连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红领巾水库精神展开了热烈讨论。师专一附小、解放路小学等十所城区小学的少先队员通过义卖报纸、拾捡垃圾,每人献出一份零花钱,自觉地为红领巾水库修缮捐款20611元。2009年,“红领巾水库”再次进行了修缮。前进村村支部书记葛现成:09年又加过一次,泄洪道又加固了。赣榆区水利部门加固的。原来水库饮水坡都是黄石砌固的。扒了以后改成混凝土的了。同时,两个栅涵重新建了。现在安全了。过去都是花岗岩砌的,现在是钢筋混凝土浇筑。更坚固了,为灌溉和防洪起了作用。60多年过去了,红领巾水库依然默默地为赣榆地区的人民工作着,向人们讲述我省少先队员书写的爱国、担当、奉献的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编辑丨徐蓓蓓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