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李集镇:返乡大学生扎根家乡 带领村民精准脱贫
大学毕业,很多年轻人都向往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可灌南县李集镇大杨村的小伙潘壮伟却选择回到农村,依托家乡资源优势,开办了家庭农场。是的,他带领村民一起创业,为贫困群众拓宽增收致富路,一起来看看。
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灌南县李集镇大杨村的壮伟家庭农场,一走进农场内,就看到村民正在忙着农活。据了解,农场总经理潘壮伟是一位返乡的大学生,因为了解到国家正在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就辞掉原有的工作回乡创业。
灌南县李集壮伟家庭农场总经理
潘壮伟:回家那时候刚好遇到正在全国实行土地流转,那时候就开始有这个想法和我父亲一起来承包土地,现在我们承包了300多亩,300多亩就是说也种植了一些红薯,桃子,还有就是水稻,小麦。现在政策也好了,上面也有一点补贴,所以我们现在也做的非常好。
记者了解到,农场在土地承包种植期间,都会雇佣村里的留守老人来做零工,不仅有效的带动了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减轻了村民的负担,还让留守老人有事情做,有工资拿,为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灌南县李集壮伟家庭农场总经理 潘壮伟:因为现在我们这个土地全都是村民流转下来的,所以村民现在也没有地了,我们就说一些年纪大的村民,他们在家也没有什么事情做,只是带带孩子,我们现在就是雇佣他在我们地里干活,一天大概70块钱左右。
随着农场的发展,也带动了本村困难群众的经济收入,还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村民们都为目前的生活状态连声称赞。
村民:现在没有地了,就是门口还有点,我们岁数大了。记者:土地流转出去了?市民:嗯嗯。记者:一年一亩地多少钱?市民:900块钱。记者:你现在在这边给他们秧地瓜多少钱?村民:七、八十。市民:现在您多大岁数了?市民:70。
村民:就等于打工。地都流转给别人了。老俩口生活也够的。记者:比外面强吗?村民:比外面强,我们岁数大了外地人也不要。就待在家里。记者:打散工,自己流转土地还有点钱。村民:嗯,比自己种强。
记者了解到,目前农场内种植了小麦、水稻、红薯,桃子。其中红薯种植80亩,预计产量60万斤。农场计划将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加大红薯种植面积,对红薯粉丝进行包装,打造壮伟农场品牌。
灌南县李集壮伟家庭农场
总经理潘壮伟:现在我们已经有壮伟农场这个红薯粉丝,去年开始我们已经进行了去做自己的包装、包装盒,我们都已经有了。我们去把它做成一些规模化的,就是正规化的,这样就是更好的能从这边本土的销售就是销售到其它的地方省市,都能可以销售,把我们这个壮伟农场品牌打出去。
编辑丨徐蓓蓓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公共频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