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诉在你身边县区行”——走进赣榆区(上篇)
6月30日,连云港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非诉在你身边”县区行记者团走进赣榆区进行采访报道。在采访中,我们看到赣榆非诉工作的扎实推进,看到了基层非诉工作人员的努力奉献,了解到赣榆区非诉工作在推动“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达到的优秀成效。
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一个“挺”字,道出了新时代的需求、新机制的创新和新职能的优化。作为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试点县区之一,赣榆区着眼于实体、实战、实效,努力构建非诉纠纷解决综合体系。去年6月以来,赣榆区被省司法厅明确为全省34个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他们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深化“369+”多元融合调处机制,突出实体实战实效,推动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导入、一体受理、分类化解、联动处置的运行模式。去年12月19日,全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进会在赣榆区召开,省高院院长夏道虎、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市政府市长方伟到会指导;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在全区2019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全区2019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奖(创先争优类)。
赣榆区非诉讼服务中心有2000余平方米,设立19个工作岗、8个功能室、3个调解室和1个心理咨询室,接入12345、12348服务热线,投放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互联网律师事务所等智能设备,区公证处整体进驻,设立复议、裁决、仲裁服务区,构建起广覆盖、多领域的解纷综合体,实现“矛盾不上交”。镇级建成15个非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行政复议、立法民意、公证协办、仲裁业务、法律援助“一所五站点”,派驻镇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信访办调解工作室34个,加强案件联合会商、联动会办,实现“大事不出镇”。村级依托民情会客室、人民调解室,筑牢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实现“小事不出村”。
图为“非诉在你身边县区行”记者团—走进赣榆
赣榆区检察院建国调解室工作室是赣榆区非诉服务中心的派驻调解室,成立5年多来,调解案件147件,成功率达到98%。其中有一个案件让调解员王建国印象深刻。今年3月份,被害人王某霞与弟媳王某发生纠纷,被打得肋骨骨折,经法医鉴定,构成轻伤一级,派出所民警积极组织调解,但被害人要求赔偿20万元,嫌疑人只愿赔偿3万元,致使调解未果。案件移送检察院,王建国发现这起案件符合刑事和解条件,向检察长汇报不宜批捕,他多次向双方当事人以案释法,动情说理,阐明犯罪的巨大成本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王建国:一开始做工作也不接受,从20万降到10万,也不愿意交。我们就到镇上去,找了镇长、村书记,我们三级人大代表,就是村、镇、区,这样通过他们共同做工作,基本同意,从10万降到5万。然而被害人要求赔偿款一次性支付,对方只有3万,经过王建国联合地方党委政府多次登门做工作,终于被害人同意分期给付赔偿。王建国:调解(期限)的最后一天达成协议,握手言和,赔偿分两次到位。
图为建国调解工作室
建国调解工作室只是赣榆区非诉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赣榆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深化“369+”多元融合调处机制,突出实体实战实效,推动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导入、一体受理、分类化解、联动处置的运行模式。多元融合纠纷调处机制建设开始于2013年,纵向夯实区镇村三级调解平台,横向强化政法委公检法司访六部门联动,着力推进医患、交通事故等9家专业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构建起“369”立体调解模式,工作做法被央视新闻频道宣传报道。赣榆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去年以来,又新招聘专职人民调解员17名。举办人民调解大讲堂,邀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法官、乡贤调解员等轮流授课,提高队伍能力水平。试点以来,成功化解纠纷26432件,协议赔偿或补偿金额达7214.05万元。
编辑丨徐蓓蓓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 FM10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