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连云港市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我市总人口4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4万人,农村人口167万人。全市有残疾人32.3万人,持证残疾人10.3万人,其中,智力残疾1.4万人,精神残疾1万人,肢体残疾5.8万人,听力言语残疾0.7万人,其它残疾1.4万人,按照中残联《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托养的对象为就业年龄段的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按照这个标准,我市共有重度肢体残疾人有1.2万人,智力残疾人0.8万人、精神残疾人0.5万人,这部分人员是托养服务的主要对象。2015年特别是2017年以来,连云港市残联围绕构建以“居家托养为基础,日间照料为主体,寄宿制托养为骨干”的残疾人托养体系为目标,按照“托养谁、托养什么、谁托养、怎么托养”为建设重点,积极探索托养模式、规范托养标准、完善托养政策,试点先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开,三年多来,累计为3000余人(次)重度肢体残疾、轻度、中度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不同类型的托养服务,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抓机制保障,夯实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一是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补贴制度建设。出台了《连云港市“残疾人之家”建设和运行补贴经费管理办法》、《连云港市市区“残疾人之家”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关于印发2020年度全市残疾人工作“四个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印发2017年连云港市残疾人之家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残疾人居家托养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残疾人集中托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结合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工作,建立起了一套合理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运行补贴政策,逐步健全了机构服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和居家服务补贴政策。二是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化建设。根据中残联印发的《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我市按照相关标准进一步细化残疾人托养寄宿制机构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和居家服务基本规范,通过严格确定补助对象、科学确定补助标准、厘清购买服务内容推动托养工作规范化运行。
二、抓建设管理,探索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托养机构总体布局。坚持“运营规划先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原则对辖区内残联兴办托养服务机构的建设运营工作进行科学布局,努力做到供需平衡,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尝试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外包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增加托养服务资源、扩大服务供给。二是明确职能,找准各级托养机构定位。根据规模条件、功能设置、运营管理、服务品质等,我市目前形成了失能残疾人寄宿制托养、中度残疾人培训式寄宿制托养、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中轻度残疾人日间照料等各级各类托养机构近10种,各个托养机构根据实际,明确职能,找准定位,努力实现作用发挥最大化。三是加强研究,建立保障长期稳定运行机制。努力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平台与辅助性就业服务的有机融合,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打造成促进辅助性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中设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生产工厂(车间)或直接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中的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劳动项目,使辅助性就业成为推动托养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潜能和动力。同时,加强对残疾人之家运营情况的督查考核,积极探索以视频监管、指纹打卡等智能化手段参与全过程管理。
三、抓精准服务 ,构建科学完整的残疾人托养体系。一是全面实施残疾人居家托养。重度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依靠亲属供养,长期需要专人照料,同时还需要长期服药、护理,经济支出很大,家庭承受较大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基本需求缺乏有效保障,绝大部分家庭处于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亟需政府救助。2017年,为解决这一群体的困难,我市在海州区、连云区先期开展了政府购买居家托养服务试点工作,经过两年的运行,全市已有近千名重度残疾人在家享受到了专业的卫生护理、康复训练、心理慰藉等服务。2019年以来,市残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居家托养的对象、内容、承接主体和经费标准,同时,在全市全面推广此项工作,目前,市区(含赣榆区)、灌云县、灌南县已经实现服务全覆盖,累计为近100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了服务。目前居家托养的标准为4800元/人/年、每月至少上门3次,服务内容涵盖生活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二是积极推进残疾人寄宿制托养试点。2019年,在全市范围内试点开展残疾人寄宿制托养工作,为低保家庭中的长期卧床和严重行为障碍的残疾人免费提供专业的康复、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医院、康复机构、养老机构承接服务,截至目前,海州区、赣榆区、东海县、灌南县均已成立了重度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已有近30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到了托养服务。同时,2019年,市托养中心面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迫切需求,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全面启动了智力残疾人寄宿制托养,2019年10月,通过政府购买托养服务,首批50名家庭困难的智力残疾人已经到托养中心接受了专业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服务、支持性就业服务和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服务,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对于长期卧床的失能残疾人,我们采取医养结合的模式试点开展服务,目前,在海州区义德中医院为20名失能残疾人提供了服务,服务标准为3300元/人/月,在赣榆区仁和护理院为10名失能残疾人提供了服务,服务标准为5500元/人/月(含失能残疾人的医疗费用)。三是全力推进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我市的日间照料中心主要是依托“残疾人之家”开展,2016年以来,按照省残联要求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安排,我市先后建成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型“残疾人之家”6个、完全独立型乡镇“残疾人之家”9个、资源共享相对独立型乡镇“残疾人之家”76个、完全独立型村(社区)“残疾人之家”7个和资源共享型村(社区)“残疾人之家”32个,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提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我们在市区和部分县实施“残疾人之家”星级划分与评定工作,根据“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的内容、规模、品质等,从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三星级必须有辅助性就业项目,能提供中等免费午餐供应,二星级“残疾人之家”具备为残疾人提供基本活动条件,一星级“残疾人之家”必须能提供午餐供应。2019年,有5个“残疾人之家”被评为三星,有22个“残疾人之家”被评为二星,有50个“残疾人之家”被评为一星,为近1200名残疾人提供了集日间护理、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等日间照料服务。
四、抓教育培训,推动残疾人托养工作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一是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培训规范、编制培训教材,持续系统化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管理和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托养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切实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逐步扩大托养服务专业人员队伍规模,探索并初步形成托养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托养服务专业人才培训机制。二是加强岗位设置,提高托养服务能力。按照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制定托养服务工作专业岗位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将社会工作、护理服务、康复、特殊教育、医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向机构中吸引,提升服务专业性。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专业人员300余名。
编辑丨刘敏
审核丨张弛
来源丨连云港市残疾人联合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