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时空│港城老字号:汤沟酒
说起汤沟酒,在连云港可谓家喻户晓。汤沟酒产于连云港市灌南县汤沟镇,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级中华老字号产品。汤沟酒酿造技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档案时空》给大家讲述汤沟酒的传奇故事。
汤沟镇东近大海,气候温热,雨量充沛;秦代时发生强烈地震,陷落成一片汪洋,宋代前后泥土屯积,沧海变桑田,渐成沟湖密布、水田土乡、物产丰富之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极易酿美酒;“香泉”水质优异,微甜、呈弱酸性,富含镁、锰、钾等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硬度适宜,利于糖化、发酵;自然环境、老窖泥等富含很多种稀有的有益于酿酒的微生物;生产品质优异、适宜酿酒的“汤沟红”糯高粱等等,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汤沟美酒风华独秀。早在清初著名诗人、戏剧家洪昇就曾写下“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之名句。时隔三年,另一位戏剧名宿孔尚任更题词赞叹:“汤沟传奇水土,美酒绝世风华”。
汤沟酒距今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美好神话般的传说,位于汤沟酒厂正中央的鳖大汪就是其中之一。传说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天上有个守护神鳖大王,有一天他趁王母娘娘不在之时,偷偷地跑进天宫,把天上所有的美酒都偷喝了。王母娘娘发现后非常气愤,为了惩罚他,一气之下,把他从天上摔到地下,落在了汤沟镇,地上砸出一个好大的坑。这一摔不要紧,结果鳖大王把所喝的美酒全都吐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汪塘,汪塘里酒香四溢。老百姓见状就在汪塘四周挖泉酿酒,酿出的酒醇香浓烈,老百姓从一家到几十家开始酿酒,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鳖大王,人们后来就称汪塘为鳖大汪。
海州志则记载,早在北宋之前,汤沟就有了酿酒作坊,明末清初渐成气候。相传在北宋年间,山西有位酿酒名师黄玉生出门远游,途经汤沟,见一鳖状池塘, 因塘内有一只很大的酒鳖而得名“鳖大汪”。便在这池塘边挖了一口井,渗出的水清凉甘爽,饮水酿酒,芳香浓郁,独具一格,故此井得名“香泉”。黄玉生便在这里办起了“玉生糟坊”。据史料记载,到明朝末年,汤沟镇有13家酿酒糟坊,进入鼎盛时期,其中以“玉生糟坊”用“香泉”井水酿制的酒最香、最醇。南来北往的小贩们,把汤沟酒销往全国各地,又带来了各地的土特产品,使汤沟镇逐渐富庶起来。汤沟酒经当时的滨海县殷福商号远销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清朝康熙年间,汤沟酒更是名声大震,风靡华夏。
后来玉生、永记、玉源等七家糟坊的规模日益壮大,汤沟古镇年产曲酒已达500余吨,汤沟镇上酒楼林立,商贾云集。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酿酒业的管理,增加酒税,合并七家酒坊,根据属地,在“香泉”井的原址上成立汤沟酒坊。
在这些作坊中,以义苑糟坊和玉生糟坊最为出名。1915年,汤沟大曲曾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银质奖,1924年,经国民党中央政府实业部命名为义苑永记酒厂。但在那战乱频繁,连遭灾荒的旧中国,汤沟大曲即便有开坛十里香之美誉,也难逃历史厄运。解放前夕,13家糟坊风雨飘摇,后来只剩下七家,也濒临倒闭,汤沟古镇几乎酒断香消。
新中国成立后,灌南县人民政府联合原七家糟坊,在汤沟酒坊的基础上,在香泉井的旧址上成立了地方国营灌南汤沟酒厂。60年代后期,汤沟酒厂发展缓慢,直至1974年,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视察灌南县时才发现了这块历史瑰宝,批示要大力发展汤沟酒生产,才使汤沟酒厂真正成了一个独立企业。但当时只有28名职工,年产曲酒几百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汤沟酒厂逐渐走上了腾飞之路,汤沟大曲声誉鹊起,在省和国家历次评比中频频获奖。1985年,当代文学家、书法鉴定家、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徐邦达老先生饮过汤沟美酒后挥毫写下了“陶然共一酌,好是醉为乡”,回应了300年前洪昇的两句绝句。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2004年9月,企业实行改制,在收购原汤沟酒业的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组建为民营性质的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如今,汤沟人把自己的心血融在水里、土里,催化着美酒佳酿,使醇香飘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编辑丨刘敏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