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400米 “连心线” 铺出脱贫致富路
东海县石埠村的晚稻熟了。蓝天白云下,沉甸甸的稻穗一片金黄。村民刘兰芝站在自家的稻田边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家的土地旱改水,原先每亩最多能产700斤玉米,现在仅稻子每亩就能产1600斤,如果算上马上要种的小麦,再多收1000多斤粮食不在话下。” 刘兰芝信心十足,她已经把临近的100多亩地都租了下来,准备冬天种小麦,明年夏天再种上水稻。
曾经的石埠村村民主要以旱地种植为主,雨天涝,晴天旱,绝收是常事。“靠天吃饭”成为村民走不出的困境。村委会主任王兴功格外感慨。“那时候村里土地流转,每亩地一年租金200块钱都没人要。现在改成了稻麦两熟的水浇地,每亩地一年租金涨到了1000块都有人抢着要。”“旱改水”让土地流转金一下子增值了五倍,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让他这个村委会主任说话更硬气了许多。
而这一切的功劳离不开村里的第一书记杨刚。2019年,在国网东海供电公司工作的他调来石埠村扶贫,刚到村里,村主任王兴功告诉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村里有好几家农户种的庄稼因为涝灾发霉绝收了。杨刚感到很奇怪,石埠村旁就是安峰水库的支流黑泥沟,70年代就实现了户户通电,为什么没有旱改水?早年当过村电工的王兴功告诉他,村里的地势低洼不平,要取水得用到水泵,但村里的电没有通到地里。老百姓还是按习惯种地,以前怎么种,现在还怎么种,也就没有人向供电公司提出要申请架线。
“旱改水才是治本,咱们党支部得帮村民申请用电。”杨刚和王兴功一商量,召开了村民大会,和村民说明了情况,并向供电公司提出了把电线架进田里的申请。勘察设计完已经是将近5月,为了赶上种水稻,东海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晴天雨天一起干。为村民做好事,村民也支持,不但帮着推车,遇到自家的树碍事,不需要村委会动员,能移走就移走,不能移走就砍掉,绝没有二话。
很快,150根电杆,2400米电力线路架进了田边。王兴功和杨刚又带着村民挖出了灌溉渠,电动水泵把水提到了庄稼地里。村里种下了第一批水稻,第一批小麦。获得丰收后,村民们看到了更多的实惠,2020年稻麦双作在村里全面铺开。
如今,东海县政府批了排灌站,修了水利工程,明渠将改成暗渠,每年排灌电量能达到20多万度。王兴功正在琢磨着,帮村里上大棚,种更值钱的作物,让村民走上可持续致富路。
从满足电力客户提出的需求,到主动征求和满足电力客户的内在需求,是思维的转变和提升。这2400米线路是电网建设物理上的延伸,电力市场拓展的延伸,更是人民电业为人民最后一公里的延伸。
通讯员丨赵爱兵,陈振新
编辑丨张艳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10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