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连过年 | 回忆家乡的味道

2021-02-15 14:35:22


春节过年回家,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心中最深切的愿望,但是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春节,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还是忍住心中对“团聚”的渴望,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离家18年第一次不回家过年,在新春佳节到来的时刻,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乡过年味道的记忆却格外的深刻。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但是随着一点点长大,如今的春节没有了以前浓浓的年味儿。和年少时期的记忆相比,那种过年的仪式感和期待感也消失了。虽然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游戏和各种娱乐设施,但那时候的春节,穿新衣,戴新帽,燃鞭炮,讨红包不夸张的说相比寒暑假,小朋友们更加期盼春节的到来,因为春节就意味着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那时候买新衣服,外套、裤子、鞋子......里里外外都要买一遍。现在过年,对新衣的期待渐渐没有了,想什么时候穿都可以,只要买买买,每天都是剁手节!还有那时的灯会,大多是用灯的形式来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民间传说等,虽然形式单一,但却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那时过年习俗讲究又有趣!



以前进入腊月,家里就要开始陆续准备年货了,各大商店、菜场,重要的交通路口渐渐热闹起来,说是人山人海也不夸张。新衣服、灯笼、糖块、鸡鸭鱼肉、水果、甜果子、春联、鞭炮、挂历……还有抱着大鲤鱼的年画娃娃,相信不少小伙伴家里都有这个吧!还有各种塑料花,在那个时候家里的装饰就全靠它了,和亲戚朋友大合照,也绝对少不了塑料花的出镜。



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是到了小年二十三,也就是我们当地人称之为“祭灶”,过年的味儿才真真正正浓厚起来。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过小年”这天起,就算是正式开始了“过年”的筹备。记得小时候并不知道“送灶王爷”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这一天要吃芝麻糖、吃糖饼、要放鞭炮;到了腊月二十四,焦作人最重要的事就是打扫房子啦!扫灰尘、洗床单、被罩、窗帘、衣服,能洗的都洗了。擦玻璃、擦天棚,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不能出去玩,被父母抓去大扫除。



作为河南人,过年必不可少的还有包子和馒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以前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有时候还会在馒头上用颜料点上红点,还有各种枣花馍等,不管送人还是待客都十分喜庆。大年三十除夕夜,也是难得的团圆日,在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还有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吉祥如意。那时候,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大家最期待的,吃完年夜饭,拿出准备好的瓜子水果,全家人都守在电视机前就等着赵忠祥、赵本山的出现。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俗专家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还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那时过年简单又快乐,摔炮、小鱼雷、蜘蛛王、窜天猴……每一个都是儿时的记忆,一个手捂着耳朵,点燃后撒腿就跑。那时候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毛笔字写的好的人家基本上都被包围了,家家都拿着红纸来找他,看着一笔笔写出来的春联,意义不同。现在的春联都是买现成的,春联的样式和设计也越来越好看,但少了那一股子年味儿!



还记得,以前过年最开心的还有置办年货时买的各种糖果,每次总是藏一兜,趁着爸妈忙碌的时候偷偷吃一块,硬糖软糖酥糖各种的都有,虽然比不上现在的巧克力、花生酥等,但那时吃一块也是满满的幸福。到了亲戚家还有压岁钱,五毛、一块、二块、五块、十块、五十,还记得你的第一份压岁钱是多少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一年又一年的长大,有人说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没有了集市的热闹,也没有了儿时买到新衣服时的狂喜,没有烟花爆竹的繁荣,也没有了小时候看春晚的开心和快乐


......如今的过年更像放假!


一年又一年,我们从孩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再到中年,儿时太多太多的回忆仿佛就在昨天。而如今,面对转瞬即逝的光阴,也只能感慨岁月蹉跎!过年是家人团圆,春节习俗也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2021年已经到来,不管这一年是顺利还是遗憾,不管这一年是开心还是难过,新的一年,祝大家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编辑丨张艳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