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尧:15年保护“土树种” 创新实践获联合国肯定
苦楝树、土檀子、望春......这些险些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本土树种,如今又广泛出现在灌南县境内。这一切都离不开灌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周汝尧老师的努力。15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对乡土植物的保护和宣传,他探索的“多类型本土植物园”模式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为创新实践。
周汝尧是灌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的一名老师,也是一名环保志愿者。他曾无意间发现,随着城市发展,各种名贵树种、景观树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土生土长的植物生存空间却被日益压缩了。这一切,周汝尧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周汝尧说,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立体的体系,一种植物的消失往往将导致处于生物链条上数十种生物的消亡,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2006年,周汝尧提出“建立多类型本土植物园、保护生物及文化多样性”的想法,并在老家百禄镇周彭村开始了探索试验。苦楝、土檀子等70多个品种、300多棵乡土树在他的“本土植物园”里扎了根。
周汝尧:这棵树是我2006年在旷野里找到的,当时树苗移栽过来的时候才有小拇指粗,现在十多年长这么大了。这个树我们当地叫狗骨树,这棵树下面长的树苗就是它的种子落下来后长的,现在小的树苗已经被赠送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家栽种了。
在周汝尧家的本土植物园里,记者还见到一棵碗口粗的大榆树。周汝尧说,在过去生活艰苦的年代,榆树叶可以充饥,曾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如今,即便是在农村,榆树也不多见了。
周汝尧:下面我准备找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把这棵本榆子作为母树,培育出更多的小树苗,栽到更多的地方去,来修复家乡的生态环境,推进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
自家的“本土植物园”有了成效以后,信心十足的周汝尧便开始将“本土植物园”向外拓展。在周汝尧的积极倡导下,现如今,灌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灌南高级中学、新东小学等多所学校都建起了多类型本土植物园,累计种植了上千棵“濒危”的本土植物,这些学校还以植物园为载体拓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周汝尧:我作为环保志愿者,我会继续努力,为家乡的本土植物多样性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港城365》 灌南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