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州地区清明节有这些习俗
“清明”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它不仅寓意着节令的变化,也包含着一定的民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咱们连云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那么在这个节日,咱港城都有哪些民俗活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古代,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连云港市非遗中心副主任、民俗专家徐洪绕告诉记者,我们老海州地区清明节期间,讲究比较多,穿吃行都和其他地方有区别。
连云港市非遗中心副主任、民俗专家 徐洪绕:我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和后一天,尤其是清明节的当天,穿方面要穿素,大紫大红大绿很忌讳的,很多人家都是穿着白衣服、黑衣服,其实这就是对前人的哀思和祭奠。
据了解,在老海州地区,为了祭奠先人,通常在这一天家里是不开火的,吃的东西都是冷的,只有在祖宗的坟前才能生火。现在呢,祭祖完了之后,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因为饺子是最能反映“团圆”的形式,寓意“顺利”。
连云港市非遗中心副主任、民俗专家 徐洪绕:吃方面,据一些老年人讲,清明节的这一天家里是不开火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一天,除了到坟上也就是祖宗面前可以生火,其他的地方是不能生火。另外,吃的非常的简单,有的时候甚至有些人为了思念过去的亲人是不吃饭的,这天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对失去亲人的痛苦的一种表现。其实有些人家为了吃饺子,也是吃冷饺子,所以我们这儿清明节的饺子都是素馅的,没有荤的。
在清明节这天,老海州地区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停止使用的,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尊重。
连云港市非遗中心副主任、民俗专家 徐洪绕:在行方面,我们以前虽然有很多交通工具,但是这一天所有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不用的,都靠步行,老年人说叫步辇,步行的意思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往前去的意思。
清明节这天,除了祭祖外,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流行的习俗。以前,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游艺活动,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
连云港市非遗中心副主任、民俗专家 徐洪绕:那么这一天必要的功课有两个:一个是祭祖,到坟上去给亲人烧些衣服,烧一些钱纸,包括一些木秸,就是金条的意思,烧的时候一定要画一个圈,然后在坟上插一根柳条;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放风筝,把自己最烦恼的事情,认为不吉利的事情或认为值得忘记的一些事情写到风筝上,放到高空的时候,由这家最年长的人把每个人放的风筝线剪断,就是去晦气去烦恼的意思,剪断风筝以后头都不回,就回家了。
清明节这天,平时不出闺门的未婚少女,可以三两成群到野外游玩,叫“踏青”。据说,清明节这天,老海州地区有“男不踏青,女不访友”之说。
连云港市非遗中心副主任、民俗专家 徐洪绕:在这一天,很多时候很多人要去踏青。踏青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男的不踏青,女的不访友,其实更多的对男女之间性别的一个封闭,或者是对于女同志的一种歧视,现在已经不讲究了。
编辑丨徐止丽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在你身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