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孤独症日科普宣传(三):关于孤独症的专家共识

2021-04-03 12:59:17

孤独症 “专家共识” 


1. 孤独症谱系障碍也称孤独症,是有明确的生物学致病基础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不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强调的是神经发育的缺陷)

2. 孤独症是以社会交往与沟通障碍、兴趣局限和行为刻板为主要表现。(出现这两大核心症状,尽早就医,推进进行孤独症筛查和诊断)

3. 孤独症已成为严重的影响儿童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发病率达1/100)

4. 孤独症的诊断目前主要依据行为特征,尚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手段。(目前主要依赖临床医生根据儿童的行为来评估判断)

5. 不看人、不理人、不指点是孤独症婴幼儿重要的早期征象。( 注意观察早期征象,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地去识别孤独症)    

6. 孤独症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关键。

7. 持续保持每周25小时以上的科学系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患者的预后。

8. 孤独症早期干预训练建议以改善交流、行为、认知、情绪为重点,同时注意生活能力的养成。

9. 父母和家庭的参与是孤独症孩子干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两岁以下的孤独症干预适宜在家庭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超早期训练的主体是训练家长,然后指导家长如何跟儿童互动,以此提高孩子的社会交流能力,来改善他的核心症状)

11. 孤独症孩子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更多人的接纳和理解。(尤其是一些学龄的孤独症孩子,经常表现出一些古怪、不恰当、不合时宜的交流方式,希望学校老师、社会大众能识别和认知这些症状,理解并接纳他。)

12. 孤独症孩子危险意识较弱,需要家长精心呵护和社会关爱帮助。(孤独症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差,发生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等几率均大于其他群体,需要全社会关心帮助。)

13. 友好接纳的学校氛围是学龄孤独症孩子融合教育的关键。

14. 支持孤独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干预和融合教育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15. 鼓励高等教育加大培养孤独症有关的医学、康复学、教育学等方面专业人才。

16. 请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实现对孤独症及其家庭的终身人文关怀。

 

★ 讲者简介 ★

图片

柯 晓 燕   教 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


  • 博士,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

  •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

  • 江苏省儿童心理行为障碍诊疗中心负责人

  • 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学科带头人






编辑丨刘敏

审核丨张弛

源丨连云港市残疾人联合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