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变了,如何选择才健康?
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为落实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精神,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实施,国家卫健委加快落实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以下简称《标签通则》)修订工作。
当你在超市的货架前满怀欣喜地挑选那些包装精美,香气浓郁的食品时,可曾想过你都吃了什么?你都该吃多少?当我们面对食品包装上“低脂”、“低盐”、“无糖”之类的字样时,是否能明白其真正的含义?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营养标签相关知识,学会科学地选择食品,给自己和家人的营养和健康筑起一道防护屏障。

营养标签是向消费者提供的有关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可以帮助消费者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新的营养标签主要内容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营养成分表是对食品中营养成分名称、含量和所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进行标示的规范性表格。其中,能量和一些与人体健康关系尤为密切的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需要在所有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中强制性标示。
NRV是一组专用于营养标签中,表示人体一天中应摄入的营养素量的参考值。通过计算预包装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量占营养素参考值的比值,可以了解该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每天需要的程度。
营养声称是对食品营养特性的描述和声明,包括营养成分的含量声称。含量声称是描述食品中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水平高低的声称,当含量水平超过或低于参考值时,可以使用“含有”“高”“低”或“无”等进行标示,例如“高钙奶粉”“无糖”“低钠”“富含维生素C”等。此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些营养标签信息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健康需要的食品。
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是对某营养成分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等作用的描述。比如,对于含有钙的预包装食品,可以在营养标签中标示“钙有助于骨骼和牙齿更健康”,这样的声称有利于消费者进一步理解食品中营养素的生理作用。
新版征求意见稿中,删除原来的核心营养素的定义,同时增补了能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并完善了能量及碳水化合物的计算公式,将前期标准问答中的部分内容完善到标准文本中了,相比现行标准,修改后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精确。因此按修改后的碳水化合物计算的能量也更精确。
修订后的营养标签标准充分考量了全民公共健康问题,强制增加了糖、饱和脂肪酸等与全民营养健康重大相关的成分标示;同时,鼓励企业在自愿性标识中,对盐、糖和油的含量作出声明,使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图形”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信息。
为了规范企业生产,同时方便消费者对营养标签的识别和理解,指导消费者健康选择,修订后的《标签通则》对标签格式、文字大小、营养声称等方面都明确规定了标注方法,包装正面也允许采用图形、文字等方式对营养素含量补充说明。对能量的描述可以使用卡、千卡、卡路里进行文字说明;对钠的描述可以使用盐、低盐等文字表达。
修订后的《标签通则》还对NRV进行重新修订,与2014年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膳食参考摄入量的推荐标准保持了较好一致性。部分营养素的允许误差判断值、营养声称条件和描述等也得以修订。修订后的《标签通则》对豁免食品的描述也更清晰化,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等,在定义、成分标示和剂量使用等的衔接性方面进行了较好匹配。
编辑丨张艳
审核丨张弛
来源丨食安港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