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党员朋友 ——援鄂医疗队的故事
我的朋友是市一院的呼吸科医生,也是一名十多年党龄的党员,他作为队长,参加我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湖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随着本地病例不断出现,港城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朋友作为专家组成员,一直奔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国家发出支援湖北的号召以后,他主动报名,在2月11日随江苏援鄂医疗队出征湖北。
临行前,读初中的女儿很担心他,问道:“连云港也有疫情,这里也很需要你,湖北那么危险,你能不去吗?”
他告诉女儿,湖北的情况更危急,那边更需要帮助。如果我们不帮,湖北疫情就可能控制不住,全国都会受影响。中国人本来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果江苏有困难,别的省也一定会来帮助我们。最重要的是,既然选择当医生,肩上就有责任,国家需要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
虽然嘴上安慰女儿,但他心里难免忐忑。湖北毕竟是抗疫最前线,战况激烈,风险难料。队员们在出发前,不知道去湖北什么地方,不知道去多久,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一行人到了武汉下飞机,终于接到通知,和其它5个城市的60多名医疗队员“兵发一处”,支援黄石市阳新县。
许多人之前可能没听过阳新这个地方。这里是革命老区,为中国的革命解放曾牺牲过20多万人,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疗队到时,全县有100多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全部收治在县人民医院,其中15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只有5张ICU病床。当地的医护人员已经苦苦支撑近一个月,药品、设备、信息资源都很缺,大家的身体和意志几乎到了极限。
再看我们的医疗队,66名队员面对100多名病患其实已经捉襟见肘,而且大家来自6个地级市、17家医院,除了我们市一院是三甲医院,其他队员都来自县区医院,所以他们这几位专家,就成了众人的主心骨。如何尽快聚拢力量,形成战斗力是任务成败的关键。
队员们来不及休息,在总领队、市一院李小民书记的带领下,我这位朋友和队员们一道,迅速了解情况、统一思想、完善制度、分配任务、开展培训……马不停蹄投入救治工作。
病房如战场,队员们不仅要直面险恶的病毒、繁重的工作,还要承受生死一线的巨大压力,要与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其中艰难若非亲历难以想象。
为了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必须对重症患者集中管理,朋友负责和当地医院对接此事。县医院条件本就有限,改造重症传染病房更是工程浩大,急切之间很难完成。当地同志不理解,情绪很大,天又下着雨,朋友就站在雨中,极力争取、商量方案,终于做通工作,连夜启动病房改造。搬病床、改病区、增床位、上设备、转移病人,终于把重症区床位增加到20张。
随着双方磨合,工作越做越顺,专业设备、救治药物纷纷就位,远程会诊、病房视频系统的加入,把省人民医院、市一院的专家们与阳新这座小城紧紧连在一起。
尽管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仍是难关重重、步步惊心。朋友回忆,患者中,有一位从武汉回家过年的赵先生,不慎感染了一家10口人,父亲不幸病逝,母亲高龄,确诊新冠后又并发严重脑梗死,病情危急。赵先生夜晚给我朋友打电话,没提一句自己的病情,却反复求医生一定救救他的母亲,其中的痛苦内疚和拳拳孝心令人动容。还有位病人,不堪忍受长时间上呼吸机的痛苦,情绪失控、躁动不安,甚至扯下了监护设备和输液管。医护人员冒着防护服被撕坏的危险,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开展药物干预,帮助患者平复心情,配合治疗。在湖北的日日夜夜,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还有很多。
经过47天奋战,援鄂医疗队队员们与阳新当地同志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成功救治了138名患者,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两岁半,全部康复出院,队员无一感染,平安凯旋。
3月27日,医疗队接到撤离通知。临行前,县里举办欢送仪式,赵先生代表患者发言,感谢江苏医疗队把自己的母亲从死神手里夺回来,救了一大家人,动情之处,数度哽咽。出发当天,从医疗队驻地到高速入口,十几公里,路边满是送行人群。看着满街“谢谢你,为湖北拼过命”的标语,所有队员都感动哭了。
朋友告诉我,飞机在禄口机场落地时,享受了“过水门”的最高礼遇,他作为旗手,高举江苏医疗队大旗,受到省领导和各界朋友的热情迎接。停机坪上,队员们自发高唱《歌唱祖国》,那一刻真是热血沸腾。
后来一名援助武汉的战友跟他说,在武汉,有好几次在凌晨三四点,听到居民楼里有人在唱这首歌,很快就会一呼百应,爆发出山呼海啸的力量。是啊,中国总被一群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危难面前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但从不缺挺身而出的凡人。百年前,仁人志士建立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天换日,现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依然有人勇毅逆行,奋勇当先,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这样英雄的人民,就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没有什么目标不可实现。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