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 | ​海属红色革命的“小莫斯科”——上马台

2021-04-30 17:44:22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只有对我们党昨天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新的使命。”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与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推出《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特别栏目,将为您诵读党史,感悟烈士家书里的初心。





海属红色革命的“小莫斯科”——上马台

1931年,中共徐海蚌特委为了加强党对重点地区农民运动的领导,决定在灌云县上马台(今属灌南县)建立地下联络站。联络站设在党员孙秉惠家,其妻李保青是一位待人热情、特别乐于助人的农家妇女,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丈夫在孙氏家族中是长辈,因此,南来北往的地下工作者和村邻乡亲都称她为孙奶奶。

 

上马台地下联络站的任务是负责灌云地区党组织的通讯联络,掩护、隐蔽地下党员,转送外调干部。当时的灌云县委负责人管海萍、冯家驹等人经常隐蔽在她家。李保青为同志们烧水做饭,缝补浆洗,关怀备至。

 

1932年冬,中共灌云县委领导的和兴庄分粮斗争就是在这个联络站筹备的。当时,孙秉惠到张店街上卖掉自己家赖以糊口的粮食,买来红布、白布,与冯家驹、管海萍等县委领导同志一起,按镰刀斧头和五颗星相组合的图案设计了“中国共产党灌云县游击大队”队旗和红袖章,由李保青和11岁的女儿孙桂仙在夜间秘密绣制完成。游击队员们就扛着这面红旗、戴着红袖章参加了振奋人心的和兴庄分粮斗争。

 

分粮斗争后,灌云地区笼罩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县委领导同志由于不能公开露面,只得较长时间地隐蔽在联络站里。李保青总是一日三餐为同志们端水送饭,宁愿自己全家喝稀粥,也要设法让隐蔽在她家的同志能吃到面饼。遇到阴雨天,她总是将好房子让给同志们住,而自己一家人则挤在透风漏雨的破房子里。1934年秋,为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问题,李保青家忍痛卖掉了祖传的23亩土地,将所得款项资助革命。灌云县委的同志都说:“孙奶奶家是公共饭店、公共客店,孙奶奶就是吃饭、住宿不收钱的老板。”

 

当时的江苏省委巡视员刘瑞龙、李干成等领导同志都曾住在这个联络站,代表省委对海属地区党的工作进行巡视和指导,并在在这里召开县委委员和党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传达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工作方针和指示。至抗战初期,联络站还曾作为中共海属中心县委书记张克辛、苏皖边区第二地委书记杨纯等领导同志的秘密驻地,坐镇这里开展党的工作。据统计,曾住过上马台联络站或在这里开展过工作的党的干部、各级巡视员、联络员、地下党员、游击队员等多达2000多人,其中有100多人后来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


上马台联络站曾三次遭到敌人洗劫,但在孙秉惠、李保青的努力下,又一次次重新建立起来。1935年秋,盘踞在张店的国民党保安队获悉李保青家常有共产党活动,出动40多人,对她家的几间破草屋进行了全面搜查。因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证据,保安队就将李保青和四弟孙秉松抓到张店,吊在房梁上,用皮鞭抽、烟头烫,逼她说出共产党地下组织人员名单。李保青始终坚贞不屈,只字不吐,后经党组织的积极营救和乡亲们的一致保释,她才得以脱险。曾长期隐蔽在李保青家的1933年县委书记冯家驹专门写词赞曰:“倾家资以相助,冒杀头而参预;何如此无畏无私?缘胸存红心红旗。”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年代里,上马台联络站的女主人李保青为革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配音:天天

稿件来源: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

制作:FM90.2 连云港手机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