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援疆丨七旬老人跨越8年拍摄到的南疆农村——民风淳朴生活蒸蒸日上
朱泰曾,一位七旬老人,跨越8年、耗时460天,蹲点南疆农村,拍摄普通人的战贫之路。他的镜头里,村民虽然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却淳朴善良、勤劳进取,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一步步摆脱贫困,收获快乐和幸福。
朱泰曾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今年76岁。5月31日、6月1日,从和田地区策勒县回到连云港才几天,他就一口气在网上发布了2条《新疆策勒县阿日希村脱贫纪实》短视频,向网友介绍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村民的脱贫之路。
朱泰曾(右一)搭乘村民的三轮车去拍摄。图片来自朱泰曾拍摄的视频截图
赴南疆拍摄朋友沙漠种枣
是什么信念使朱泰曾对阿日希村如此钟情?这要从朱泰曾的朋友李鹏说起。
1997年至2000年,朱泰曾在塔城地区参加援疆工作,这期间与当地干部李鹏做了几个月同事,两人建立起深厚友情,“2014年,我得知李鹏退休后到沙漠边缘种枣,我感到好奇,决定去看看。”就这样,朱泰曾带着拍摄李鹏种枣的计划,来到阿日希村。
李鹏种枣的地方是“水浇上去也不会有树长起来”的沙海,朱泰曾到访时,那里的沙丘经过几年改良已经变成绿洲,一望无际的枣园生机勃勃。李鹏告诉朱泰曾,自己生长在农村喜欢农业,早就想着退休后到最艰苦的地方,为脱贫事业做些什么。
如何将李鹏的这份赤子情怀呈现出来呢?朱泰曾尽力去捕捉平时可能被忽视的细节片段:李鹏在沙丘中拄着拐棍深一脚浅一脚查看枣树长势,李鹏与95岁、听力不好的父亲用文字交流,李鹏在枣园用维吾尔语传授村民枣树管理技术……
2015年、2016年,朱泰曾因身体原因没能到阿日希村拍摄。
阿日希村村民麦提图尔荪·艾尔西丁(左三)向朱泰曾(右二)介绍享受的惠民政策。图片来自朱泰曾拍摄的视频截图
再到南疆已是旧貌换新颜
2017年,朱泰曾再次来到阿日希村,看到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的土路变成柏油路,村民住上了整齐宽敞的安居房,幼儿园翻建成楼房,红枣产业初具规模,畜牧养殖业红红火火……
朱泰曾将这些可喜变化拍进视频里,制作成几条短视频发到网上,引起网友关注。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激发了朱泰曾的创作灵感,他决定从这年起,跟拍阿日希村的贫困户,记录他们如何脱贫。
以后每年,朱泰曾都会到阿日希村住1个月以上,走访入户跟拍村民。他认为只有真正融入当地群众,才能拍到最真实的画面。对于朱泰曾提出的拍摄请求,村民们都欣然应允,把他当成自家人一样,全力配合拍摄。
在视频《新疆策勒县阿日希村脱贫纪实: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应保尽保》中,身患残疾的麦提图尔荪·艾尔西丁坦然面对镜头,把他们一家5口2020年人均8600元的收入算给朱泰曾听。
麦提图尔荪发自肺腑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毫不掩饰地赞美了妻子古丽买合图姆·麦麦提敏,说她十几年来为家庭操劳真是辛苦了,夫妻情深溢于言表。朱泰曾的视频中,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真情,充满人性的光芒。
朱泰曾(右二)与阿日希村一位90岁村民(右一)交流。图片来自朱泰曾拍摄的视频截图
为世界了解新疆贡献点滴力量
朱泰曾还拍摄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真心实意为民服务、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素材。
82岁的艾吾扎罕·阿则老人,开心地在镜头前介绍自己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子女们的幸福生活。库尔班尼亚孜·加拉力丁老人和眼盲的老伴收养汉族孤儿,集全家之力把这个女孩培养成大学生。女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让全家人兴奋的一幕,也被朱泰曾记录下来。
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底,朱泰曾在阿日希村住了240多天,他要拍摄、剪辑、出镜、写串词,看似简单的画面拍起来相当困难耗时。尽管挑战重重,他一直坚持着,记录着。
“阿日希村取得今天的成绩非常不容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族干部群众作出重大努力和牺牲换来的。”朱泰曾说,希望自己的纪录片成为世界了解新疆的一个窗口,让大家看到真实、美好的新疆。
编辑丨徐止丽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石榴云/新疆日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