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接力读党史》:《李桂芝烈士收藏情报的木桶》、《共产党员李华的故事》

即日起,连云港综合广播(FM102.1)策划推出“全城接力读党史”系列融媒节目,以此向建党百年献礼。欢迎热爱读书的您踊跃报名参与,如果您为文稿发愁,我们有数百个党史故事文本供您选择;手机录制音频传送,后期我们为您制作。
联系方式:15161303121(微信同号)。
全城接力读党史——《李桂芝烈士收藏情报的木桶》
宣讲人:杨舒雯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二年级(12)班

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解放战争展厅内陈列着一个老旧的物件儿——木桶
它由杨木制成,铁圈做箍,顶盖大部分被完全密闭,只有前半部分可以掀开,做工粗糙,很不起眼。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木桶能有什么故事呢?这,就要从木桶的主人说起。
木桶的主人叫李桂芝,1915年出生于江苏沭阳。他自幼懂事听话,学习认真,对新事物领悟很快。当时的世道,兵荒马乱,个人前途难料。而李桂芝在日寇对华入侵的紧张时期毅然秘密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日支前联队”。1941年,他奉命前往敌占区,以酒坊和布庄生意为掩护收集情报,收集来的情报就与布庄各种杂物一起放进这个木桶中,这个木桶就成了李桂芝同志收藏我党重要文件的保险箱。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敌人随时随地拉响警报,抓捕共产党员。可以说,李桂芝的每一次秘密活动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可即使这样,李桂芝仍不畏艰险传递情报,想尽一切办法筹措军需物资。在战争间隙,他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积极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为了隐蔽起见,他经常选择在恶劣天气下开展行动,多少个风雨交加之夜,都留下了他为革命奔走的身影。
由于李桂芝的情报传递及时,多次使敌人计划落空,逐渐引起了龙苴保安队长周法乾的怀疑。
1947年腊月,由于叛徒出卖,李桂芝在海州被捕,周法乾部下残忍地将他绑在马后,由海州拖行至龙苴。李桂芝身上穿的长袍破碎不堪,两脚流血不止。在狱中,敌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脚掌钉铁钉……种种酷刑,都没有使李桂芝向恶势力低头。腊月二十七日早上,李桂芝等七人被押至刑场,他们高呼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2005年,李桂芝唯一的儿子70岁高龄的李元树先生,怀着浓浓的不舍之情将自己精心保存数年的木桶,捐赠给了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他希望为革命文物找一个好的归宿,更是希望通过此举留住一段红色记忆,让后代子孙薪火相传!
全城接力读党史——《共产党员李华的故事》
宣讲人:颜熔科
连云港实验小学三年级(2)班

1948年11月初,连云港地区全境解放,国民党反动派陆续逃离新浦,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将来临,可就在胜利的曙光到来时,一位年仅25岁的共产党员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了.
他叫李华,出生在东海县黄川乡陶李村。从小家庭富裕,他在姑父中共党员陈鉴波的影响下,心中早早就种下了立志兴国的种子。“九一八”事变后,年仅8岁的李华经常和同学一起举着彩色小旗上街游行,参加贴标语、散传单、演节目等抗日宣传活动。
1943年,李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大演马庄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带动周围年轻人加入到救国救亡的活动中,成立了青年学生读书会,创办《朝阳周刊》,还组建了青年农民自卫队。
1945年初,因汉奸出卖,李华被捕入狱,不久后被押往日本北海道大江矿山开始了劳工生活。
李华在日本一待就是8个多月,劳工生活不仅异常艰苦还十分枯燥,这里没有新闻,没有书籍,更没有自由。唯一能让李华咬牙坚持下去的就是自己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以及故乡亲人的安危。
1946年 1月12日,李华回到了阔别许久的祖国,回到故乡——陶李村。
回乡后的李华继续投身到了人民解放的事业中,1946年李华任白塔埠小学校长,并接受组织派遣,赴新浦散发宣传品,尽心尽力为党工作。1948年4月,李华携带宣传品再次来到新浦时,被便衣特务抓住。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李华正气浩然,始终不屈服。敌人诱惑李华:“只要你说共产党不好,在报纸上发表声明,不再为共产党办事,我马上放你回家。”李华听后怒斥:“共产党的事业是正义的,有良心的人都向着正义,不走歪门邪道!”
敌人对李华严刑拷打,但是他严守组织机密,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1948年11月,连云港地区即将解放,国民党反动派在逃离新浦前夕,将李华秘密杀害,他牺牲时才25岁。
李华牺牲了,他没能等到连云港全境解放的这一刻,但是,他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102.1
最新评论